《评弹口述历史》包含了他们对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各种看法,但众多观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展开——关于评弹三个终极问题的探讨。正如唐力行教授所言:“苏州评弹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从哪里去?苏州评弹的基本特征、艺术规律是在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艺术规律又规定并制约着苏州评弹往那里去。”《评弹口述历史》系统回答了关于苏州评弹三个终极问题。
《评弹口述历史》包含了不少评弹艺人的个人经历,他们的个人经历总是与评弹的兴衰沉浮结合在一起,回答了苏州评弹怎么来;《评弹口述历史》中,不少评弹艺人、评弹工作者、评弹管理者、评弹理论家都对在历史中形成的评弹艺术特征进行了阐释,进一步明晰了“说表”为主体的艺术本质特征和长篇书目为主的根本生存方式,回答了苏州评弹是谁;在此基础上,评弹口述者针对评弹当前所出现的危机,认真思考了苏州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为苏州评弹的未来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方向,回答了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评弹口述历史》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留住了评弹老艺人渐行渐远的身影。
但口述历史也不完全真实,需要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强调纸质文献和地下文献的双重印证,强调文献资料的双重性。
在评弹文献中,“二重证据法”的现实意义要求将纸质文献与口述资料进行互证、互相补充。口述资料属于回忆式记录,相较于档案、报刊、文集等纸质文献而言,一方面可以极大填补相关纸质文献的空缺与不足,另一方面,受制于时间、口述者的个人记忆、主观意志等限制,口述资料也存在片面或不当之处,需要纸质材料的印证。中国苏州评弹研究中心在继去年推出《社会史料集成》的基础上,再推出《评弹口述历史》一书,就在于形成多元、立体的评弹史料体系,使重构的评弹历史更接近历史的本真。
作者: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