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

2015-10-16信息快讯网

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高等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毫无疑问,美国垄断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绝大多数。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近来也都相继推出了“精英倡议”、“卓越计划”,通过“优中选优”“重点扶持”来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准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回顾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一号召的历史,自90年代至今已经20余年,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确实有了一些起色。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有国际认可度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要防止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统一标准,但是一定都对人类文明做出各种贡献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对此问题,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界定。从理论上而言,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指标体系都应该是一流水平,这才称得上是一流大学。

不同的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有不同的表述。哈佛大学原校长陆登庭教授在谈到一流大学的概念时,曾经用四个“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评价。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先生认为,牛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术研究设施、基础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非常发达;二是雄厚的师资力量;三是好的人文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在学术上享有声誉的学者和教授共同营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人文环境。

总的来说,一流大学应该在学术声望、知名学者、科研成就、学生质量等方面拥有整体的实力与优势。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自然与艺术学院“四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钱煦教授谈到世界一流大学时说:一流大学要有杰出的教授、优秀的学生、卓越的领导、明确的理念、充裕的科研经费、学科合作、优异的成果、创新多元化的团队及国际化,要在教育研究上有卓越实力和杰出成果,拥有极高的声誉。而且美国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大学教育及研究对社会的意义和贡献。

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三大要素。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说“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典范,也是探究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既是真正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能够汇聚各学科世界领军人物的高地;既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也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交流和友谊的桥梁。”

由此可见,虽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包括: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做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由此也可以发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物质基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学对文明的传播、对人类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发现与研究固然是大学的核心任务,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理解力、独立做出重大判断的能力、向世界输出具有责任担当的毕业生更是大学的使命。

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学科生产力才是一流大学的基础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元素,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也集中反映了大学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的实力,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也是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

在长期发展中,世界一流大学都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学科来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发展来看,它们普遍重视并拥有一批一流学科。

从定性的角度看,世界一流大学整体学科水平高且有一批世界顶尖的学科,同时其学科发展方向符合科技发展前沿或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拥有高水平的师资、能够持续产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果、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从定量角度看,有多少个学科能够进入世界前100,有多少个学科能够进入ESI前1%、前1‰都是评价衡量是否可以称为世界一流学科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

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排行榜都普遍采用定量指标来评价学科实力,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不同的权重反映了高校学科发展水平。从现实层面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几乎100%进入ESI中22个学科的前1%,哈佛、斯坦福、伯克利、剑桥、牛津等大学22个学科全部进入,耶鲁、麻省理工学院有21个学科进入。

也许有人会认为大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评价大学和学科更多应该从学术影响力入手,而不应该仅凭数据说话。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仅凭主观评价的学术影响力的话,目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大学也许只有那么两所,中国大学何时才能群体性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与其被动等待别人改变对我国大学的印象,为什么不可以主动采纳国外大学也普遍认可的指标积极参与国际评价?

以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ESI学科排名为例,为何很多数据库和大学排行榜会选择用ESI作为重要的指标?因为ESI按照4个指标,从研究的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四个方面衡量分析一个研究机构整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生产力”用近11年论文发表的数量来衡量世界学术贡献;“影响力”用近11年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排行的学科数来衡量,体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认可;“创新力”用近2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被引用次数达到千分之一以上的来衡量,说明这项研究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发展力”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来衡量,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论文发表数。

用这种国际可比的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方法来评价学科已经被广泛接受。论文总数、总引用数、篇均引用数等,虽然其中任何一个单一的文献计量学指标都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科水平,但选取恰当的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分析,却能够视野更开阔,多角度、比较全面、深入地挖掘数据的内涵,进而发现学科和大学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那些令人惊喜或不屑的数据并不说明问题,我们应关注那些关乎本质的东西

按照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我国的大学还没有一所能够跻身世界30强行列,美国新闻周刊(U.S.News)在最近发布的学科领域排行中内地有13所高校进入工科前50位,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或令某些人惊喜或令某些人不屑的数字,从某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但这些冰冷的数字并不能够真正让世人信服实际上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们在关注数据的同时,更应关注那些关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多样化的,不是仅仅论规模大小、论文多少、排名高低、资金投入多少就可以确定的。因而,保持并发挥每个大学自身的传统、文化特点、学科特色与优势,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努力塑造既有中国烙印又被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学科才是重要的。

为此,一方面,继续像过去那样关注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国际可比、可操作的关键性指标;另一方面,需要为创建一流大学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土壤和氛围,以便我们的大学和学科不仅是数据上的形似,而且是从精神气质方面的神似世界一流。

尽管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明确标准,但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如ESI进入1%学科数、诺贝尔获奖数、学术声誉、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教学质量、生师比、国际化程度等。“一流”的标准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但理论上说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无论用何种指标比较它们都是一流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作为后发国家的高等学校为什么不选择运用世界公认的“一流”标准来明确自己的方向,缩短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行程呢?!至少,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从世界公认的大学排行榜的变化中已经看到了中国高等学校群体的发展与进步。

但,大学不应被指标、排名和功利所引导,应该把眼光看向更远。大学在关注数据、关注排名的同时,不应该视排名为指挥棒,更不应跟着排名走。大学应该有更加崇高的目标,更加长远的追求,大学应该能够为世界解疑答难、应该承担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机构,首先,在教会学生谋生的学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追求充实、美丽、幸福的人生,而不是成为会做事的工具。

其次,大学应该能够让学生驻足历史、感受人生,能够让学生在面对恐惧、悲伤和怀疑之时,依然拥有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勇气,而不应该使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三,传承知识与文化、发现和研究疑难问题是大学的独特使命,大学的每个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寻求破解看似无解的难题,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始终致力于能够改善与造福人类生活、增加人类幸福的科学研究,他们对一些极具挑战性的世界难题给出了答案。而这并没有使他们停下探索的脚步,探究答案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不断产生的疑问和不断的探究又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大学、政府和全社会的急功近利并不能使我们建成一流大学

当然,一流学科建设要注重传统与特色,要注重完整的学科格局和相互的支撑与协同。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战略规划,形成了一流大学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模式。

如果对学科建设模式进行解剖分析,可以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学科齐全的大学,如果从学院和学科设置的维度来看,哈佛大学学院设置比较齐全,法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和医学院实力强劲,工学院发展相对滞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发展比较均衡,特色学院占有相当的比重;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数量不多,优势集中在理工领域,工学院排名显赫,其他学院也具有一定的实力。由于学院设置的集中和精炼,深入到学院内部从学科的视角可以发现综合性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不论是从单学科性技术学院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开始就以综合性发展为追求目标的哈佛大学,经过长期的积累,基本上都形成了文、理、工、商、法、医、管等学科相对完整的学科格局。而且,综合并不表示齐全,不论从学院视角还是学科视角来看,并没有一所大学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学科水平与学科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结构而言,世界一流大学的主体学院都是文理学院,各自又都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院,学院整合度高,包容量大,内涵丰富,对应到学科上就体现为基础学科是学科发展的源头,是应用学科发展的后盾和前提,也预示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潜力;主干学科是特色学科,其力量雄厚成为大学的王牌学科。平衡的学科分布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且不至于破坏各学科间的平衡。麻省理工学院的平衡体现于各学科的协同。19世纪3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工科独大,经过改革实现了由工学院向理工学院的转型。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各学科协同发展,提炼出与众不同的人文学科内涵,培植了与工程、科学及技术直接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成就了其人文学科不输于其他学校的领先地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急功近利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当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大学、政府、社会抱有平和的心态,急躁冒进建不成一流大学。可以想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会很漫长,但即便再漫长,也值得我们所有人期待和向往。

文/周玲(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