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二十余载,上海在这里投入的何止是真金白银,更有……
▲长江三峡之三峡人家。
“2014年和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接触前,我一直在亏钱,前期投入有100多万元。”湖北宜昌夷陵区三峡·艾手绣传承人谢蓉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现在则今非昔比,仅2019年11月,“牵花绣”产品就卖了五六万单。
宜昌夷陵区是三峡工程所在地。自上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筹建伊始,夷陵即启动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夷陵是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最早、就地就近安置移民最多、移民结构最复杂、安置难度最大的县市区,移民5800户,全区移民总人数近4万人。
上海、夷陵因三峡工程而牵手。1992年,上海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结合夷陵所需、上海所能,开始了20多年的倾情帮扶。截至目前,上海市累计援助夷陵区资金5.478亿元,项目434个,帮助引进经济合作项目22个,委派挂职干部14批22名。
▲“牵花绣”的扇子。
从十字绣到非遗技艺“牵花绣”
时光倒推到1994年,作为三峡移民,谢蓉全家搬入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上世纪90年代,我老公给三峡工程跑运输,我就是个家庭主妇”。后来,三峡工程完工,大批建设者撤走,家庭收入锐减,不得不自谋生计。2012年,她自主创业,向参观三峡的游客兜售彼时流行的十字绣,却生意惨淡、入不敷出。
2014年,谢蓉和其他5位村民,受邀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参加培训。
“到了上海,感觉一下子,眼界全部打开了,不能人家卖什么、我们也卖什么! ”她介绍说,社联的老师鼓励她们挖掘当地特色,比如,开发当地非遗技艺“牵花绣”,并以“长江鱼王”中华鲟为原型,填充本地产的艾草,做成特色旅游纪念品。
原来,宜昌夷陵区是屈原故里,这里的端午节与别地不同,一年有3个端午,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都要采摘艾草过节。“现在,我们的产品主要是中华鲟艾草挂件、艾草抱枕、艾草香囊等。”谢蓉透露说,民谚里有“十年之病,求七年之艾”的说法,在夷陵,山上长有很多野生艾草,而她们因地制宜,产品采用陈艾,颇受市场欢迎。
如今,作为夷陵民间刺绣“牵花绣”传习所的负责人,谢蓉拥有三四十名固定员工,还有闲时在家刺绣的绣娘一两百人。“固定员工的月工资三四千元;村里绣娘的收入每月几百到上千元不等,主要看她能绣多少件、绣得好不好。”她向记者解释说,近期,基地在做刺绣产品的深度研发、提档升级;下一阶段,有望与上海雷允上药业公司商谈合作。
除了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三峡移民、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就业,上海还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援助资金近5000万元改善夷陵全区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援建改造东湖初中、上海中学、静夷学校等26所,硬件设施达到省、市领先水平。坚持不断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累计资助资金760万元,资助学生3100人次。
▲东湖初中校园。
不能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人谈”
记者走进东湖初中,簇新靓丽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操场、绿意盎然的走廊,令人赏心悦目。
东湖初中校长程易何介绍,学校由上海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2014年3月开建,2017年7月交付使用,其中,上海市静安区援助教学综合楼建设资金300万元。“我们学校和当地原有的学校不同,楼栋之间有连廊贯通,学生课外活动非常方便,而且绿化面积很大,突出了学校‘生态立校’的主题。”
本月,由上海出资100万元建成的4个智慧教室即将投入使用。在智慧教室里,每名学生都配有一台平板电脑;运用智慧教学系统,老师既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与上海进行远程教学的对接。
程校长补充道:“上海对我们的帮扶,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而且从学校管理、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从2018年开始,结对的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每个学期都会给本校老师寄来教学光盘,指导我们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人谈’,积极营造学生快乐学习、师生教学相长的好氛围。”下月(1月),东湖初中还将安排5名管理团队成员到上海培训。
▲东湖初中学生们的创意工坊。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夷陵需要的已不是资金投入,而是学习上海的先进理念。”夷陵区对外交流合作办副主任曹钦告诉记者,上海为夷陵开设了“菜单式”培训班,累计培训5600人次。“教育、卫生系统专项培训、相关挂职,让夷陵人学到了上海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这些都是既能创造价值、又能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本报记者 付鑫鑫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