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上海谁来铺路?机器换人!
上海的马路在变,修路的人也在变。作为架桥铺路行业的领头羊,隧道股份路桥集团遇到了一个“坎儿”:近五年里,集团沥青道路施工的一线人员减少了约45%,而新一代年轻人又很少愿意从事这样辛苦的职业。
一边是减员趋势显著,另一边是新生力量补充缓慢。“改变现有的道路施工生产方式,刻不容缓。”隧道股份路桥集团总工程师蒋海里找到了破题关键。在他看来,今后全社会不仅要回答“谁来种地”,还要思考“谁来铺地”的问题。
市场需求必定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工程机械领域迎来了无人驾驶的创新浪潮。今天下午,国内首套无人驾驶智能沥青道路摊铺压实设备,在朱建路道路改建项目完成了“首秀”。就现场测试情况来看,完成同等施工任务,采用无人技术后,就能相应地减少驾驶员、辅助人员、引导员等工种,总摊铺作业人员可减少30%。蒋海里进一步展望,通过技术升级,还可以将这一数值减至40%。更重要的是,摊铺精度可与人工媲美。
这一整套设备是真正的“中国制造”,由隧道股份路桥集团、三一重工、上海北斗平台公司三家单位历时两年共同研发,为路面铺装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在“首秀”现场,三台无人驾驶机械“组团出征”,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依次登场:由一台摊铺机打前阵,在地面上均匀铺洒沥青混合料,紧随其后的两台压路机反复碾压着刚刚摊铺完成的路面。有了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加持,设备行走的精度控制在50毫米以内,还能通过装在车上的大量传感器,实现自动避障。
无人驾驶的工程机械车,其实也是有人来“操控”的。在一旁的控制室里,工程师们紧盯着电脑屏幕,密切监控着车辆的轨迹、温度、压实度等各项参数。据悉,本次施工段完成后,科研团队还将继续研究,把5G通讯技术用于设备中,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同时,无人驾驶摊铺的应用场景将拓展到城市高架、机场跑道等不同领域,以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建设需求。
在“百行千业竞智能”的万物互联时代,为工程机械行业塑造了一种全新业态。三一重工总裁助理刘秋宝表示,除了摊铺机、压路机,无人驾驶也能成功应用到挖掘机、沥青车等产品中。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今后十年将是高科技在工程机械领域发挥作用的大好机遇。
相关链接——
用科技武装头脑,让“上海第一摊”的名气依旧响当当!
三年前的7月下旬,记者在工地上采访“上海第一摊”老队长袁学强,瞬间被炽热包围——头顶是40℃的烈日,脚底踩着70℃的裸路,面前铺灌而来的还有高达180℃的沥青。与其他工种在高温天实行避峰作业有所不同,摊铺沥青得趁热,才能干得快。
隧道股份路桥集团的“上海第一摊”,名气响当当,他们铺过的路比很多人走过的路还要长。黄浦江上的大桥、上海F1赛道,还有上海的内环、中环、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长江隧桥、世博园区的道路……皆由他们一米接一米摊铺而成。
虽然是“铺路工”,但对摊铺的平整度向来精益求精。摊铺队设立的高标准,是把平整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一般来说,高架铺两层,其他路面铺三层,要把裸地的坑坑洼洼都藏起来。机器进不去的地方,就得找“上等师傅”推着T形耙人工压路,犄角旮旯都得抹匀。
“上海第一摊”开山鼻祖们辉煌了一辈子,已相继告别“战场”,干了40年的袁师傅也在去年光荣退休了。太阳炙烤下铺筑的每一条道路,都成为他们的人生勋章。
之后,从业20年的徐忠华扛起了“上海第一摊”的大旗。他说,要传承大旗,就是要在老传统、老工艺的基础上加上“新武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引进,对人才培养下更多的功夫,让更多的工人熟悉和知晓新设备的结构和操作,用科技武装头脑,把脚下的“黑色缎带”绣得更加漂亮!
作者:史博臻
图:隧道股份路桥集团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