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9-12-04信息快讯网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快讯网

攻读小语种,越来越有“大”前途。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批哈萨克语专业学生,今年刚上大三的鞠晓明、李子鑫已按照培养计划远赴哈萨克斯坦留学。上学期,他俩还在读大二时,就已通过外交部遴选,纳入定向培养对象。

在校期间,鞠晓明和李子鑫除了学习哈萨克语专业课程外,还修习了俄语课程。当然,在他们这个班级,多数学生还具备不俗的英语能力。如今,从上外走出的多语种人才越来越多,不少学生都掌握三国语言,堪称“硬核”技能傍身。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快讯网

在越来越多人具备英语运用能力的年代,外国语院校该何去何从?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呼吁多年,真正的突破口又在哪里?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言,上外已然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启动“多语种+”战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外语人才培养上走“高级定制”路线。从过去教会学生讲好外语,到如今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上外正构筑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战略语种人才“森林”。

培养多语种人才,加大区域国别研究

在刚刚成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外创造了一项纪录:派往进博会的志愿者人数连续两年居沪上38所高校之首。今年,上外直接派出512名师生进驻进博会,涉及15种语言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些上外“小叶子”基本掌握两三国外语,其中一门还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非通用语种。无论展商或观众讲的是印尼语、波斯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还是波兰语,他们均能从容应对。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快讯网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青年教师郑洁岚已连续两年为进博会提供语言服务。郑洁岚精通俄语、英语,还学习过乌克兰语。从学院近年来的变化中,她清晰感受到学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全新部署。

2017年底,郑洁岚所在的上外俄语系更名为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更名前,俄语系只有俄语和乌克兰语两个专业。而在短短两年间,学院增设了包括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等六个全新语种,不少非通用语种专业都是首次在沪上高校开设。鞠晓明、李子鑫都是2017年入学的第一批哈萨克语专业本科生。目前,这个班有10名学生分别赴哈萨克斯坦国立古米廖夫欧亚大学和阿布来汗国际关系与世界语言大学留学一年。

除了“扩容”语种专业,该学院还设有俄罗斯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等区域国别研究中心。

学院“升级”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上外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将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家亟需的国际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由此开启“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进战略语言建设,启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最初“面向世界”到如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快讯网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储备语言人才,近年来,上外陆续开设了印地语、匈牙利语、斯瓦西里语、波兰语、捷克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塞尔维亚语等战略语言专业。此外,学校还加强战略语种课程培育,先后开设了“基础梵语”“乌尔都语基础”“基础马来语”“爪哇语入门”“普什图语入门”“塔吉克语”等多门非通用语种课程。目前,上外授课语种数量已达42种。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快讯网

服务国家战略,语言教育的新需求正在产生,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也随之提上日程。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外语院校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所”,更重要的职能是通过语言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去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上外成立。研究院自筹建开始,就充分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社情和民情研究,积极打造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专题数据库。迄今,该研究院已有多份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采纳。另一方面,研究院还组建了“海外田野调查队”,派出多名精通对象国语言的专家到中东、非洲、南亚、中亚等开展田野调查,与权威出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中国的哈利·波特是?”精妙回答源自跨学科培养

在上外,外语人才培养走“高定”路线,也进一步带动着评价“指挥棒”的升级。“通过专业培养,不仅确保学生精熟掌握对象国语言,更希望他们借助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更好地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姜锋说。

不久前,在第38届国际公共演讲比赛(IPSC)中,上外学子熊子卿同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英语演讲高手展开激烈角逐,最终跻身全球七强。熊子卿掌握英语、德语、拉丁语,是上外卓越学院多语种国别区域实验班第一批学生,接受外国语言文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交叉培养。

在出征IPSC前,熊子卿曾参加过一次国家级英语演讲比赛,他在总决赛中的表现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他被问及一个问题:能否推荐一位“中国的哈利·波特”。熊子卿灵机一动,说出了孔子的名字。“相比咒语、化学物质、炼金术式的魔法,中国人更重视灵魂与思想的魔法,而孔子思想在先辈的传承与自身的创新之间实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即兴回答结束后,发自评委与观众的掌声与喝彩让熊子卿意识到,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专业储备,需要有跨学科的学习积累。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快讯网

对于外语院校来说,无论是战略语言人才培养,还是区域国别人才培养,都是全新课题。但因为这是一条新路,所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办学者总能发现一些新的惊喜。

明年,熊子卿即将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看着越来越多优秀学子踏上“国”字头单位的重要岗位,格高志远、学以致用,上外办学者们的欣喜溢于言表:以“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愿景,通过打破学科、专业、院系之间的壁垒,倡导跨学科、跨语言、跨院系的协同,学校已初步构建起一条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作者:樊丽萍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进博会“联动”自贸区,首个“一带一路”国别汇落地上海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召开
5种语种同声传译!本场人工智能与创新发展分论坛,至少有8位译员正现场工作
人社部拟出新规:民企评职称对论文、外语不做限制性要求
癌细胞也有“天线”!新研究发现它如何影响癌症治疗效果
中国人权研究会文章:美国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严重阻碍妇女人权的实现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宣布明年退休
上戏校友自曝薅大学图书馆羊毛!网友怒斥:钻空子还洋洋得意?
大脑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记忆?新研究破译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机制
张云雷用张火丁写段子,被程派艺术研究会反击:请和程派艺术保持安全距离
当代“鲁班”亮绝活,装配式建筑发展聚焦人才先行
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武大学者参与的这个发现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
“雪龙”号有了国产“御寒神器”!宝钢与上海海事大学合作研发新型极地钢
中小学官方排行榜?高考大数据将公布,每所高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学内容落实做得怎么样,一目了然
211高校一次清退136名研究生 有人入学15年没毕业
新增学科!复旦大学率先试点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礼赞大师 | 陆谷孙: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5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强强联手!这个协同创新网络着力解决人才流动“痛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推进“一国两制”伟大事业
“学霸”老师,能理解“学渣”的心吗?各地高中师资招聘学历普涨,“豪华阵容”频现
教育部:劳动教育将纳入必修课,评价方式正在研究
警惕气候变化影响婴儿健康!新研究发现:美国每年上万名婴儿因高温提早出生
印度新研究:联合药物可快速清除结核病细菌,且降低复发感染率
加拿大研究显示:有狗作伴,孩子阅读时间更长更有动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民接受审查调查
北大校长公开发话:北大将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立足品牌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徐汇展示“上海文化”技能风采
国际志愿者日,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这里和老人们亲切互动.........
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部长: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社会价值的真正体现
三万欧元!自然科研与默克设立“衍生公司奖”,奖励创业初期的大学衍生企业
“赖床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超六成大学生得了“起床困难症”!是你吗?
让海外留学人才留在上海,这个活动提供1600个岗位,还搭建择业服务平台
语言类博物馆全世界仅60来个!首个以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博物馆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
“区域研究国际学者对话”在上外举行,多国重量级专家探讨热点国别区域议题
促进临床研究、培养医学人才,这一聚焦中国肿瘤临床和科研发展的基金今日启动
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朱高峰:优秀的外国语院校,首先应是优秀的汉语学校
人工智能时代,常规培养人才都将平庸化?!突破传统办学定势,上外一批文科专业走上“科学化”道路
委员建议取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避免恶性竞争,教育部回应:高度重视高校人才无序流动问题
林建华:破解“教育之惑”须回归人才培养本位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