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2015-10-26信息快讯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肩负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足当前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宏大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号列车”换挡调速、平稳前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人民币的国际征途又迈出重要一步!”海外媒体评论。

从首次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再到IMF年会热议人民币是否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步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节节攀升。

回望过去五年,唱衰中国经济之声不绝于耳,“硬着陆”“崩溃论”此起彼伏,但中国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发展成绩单:

——经济增速领跑世界。“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年均增速预计可达7.8%,高于同期全球2.5%的年均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增长水平仍然让所有发达国家艳羡。”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评论道。

——经济总量稳居“大块头”行列。“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并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10万亿美元”门槛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稳定之锚”、动力之源。

——经济发展呈现特有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十二五”期间,中国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最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率超过50%,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正进入增速放慢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常态。”

一顶顶桂冠背后孕育着新的辉煌,中国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发展积蓄不竭动力。今年国庆节前,来自海外的一则消息引发人们高度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速铁路局公布,包括中国高铁企业在内的35个美国和其他国家企业或团队,已在9月28日最后期限之前提交了参与建设加州高铁的意向书。

从昔日向发达国家出口服装鞋帽,到今天全球范围的“高铁出海”,中国经济之变尽在其中。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增长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消费超过投资、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三驾马车”驱动姿态更趋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向各领域加快渗透;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彰显,科技成果产出规模扩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

“这些实践结果虽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隐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认为,在努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更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潮,正把各国利益与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作为重要的经济体,通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既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十二五”期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跃居全球第一,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资产全球配置速度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000多亿美元,使国内资源短缺得到有效弥补,中国装备大步走向世界。

“中国商品和投资已遍布全世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继续上升。”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管理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图列绍夫说。

如果说,经济数据更多地体现为衡量发展的“量”的指标,那么,民生改善则可以作为衡量发展的“质”的标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掷地有声的宣示,也是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各项民生投入不断上扬。“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超过4800亿元;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2011至2014年,全国已开工建设保障房3230万套……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梦想之光照进每个中国人心中。三年后,这一梦想已经化为越来越多中国人触手可及的“幸福指数”。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居民收入增速接连“跑赢”经济增速;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世界上最大的社保网越织越密;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约1亿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高考、户籍、司法等事关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更有保障、更为公平的生活,更有尊严、更为出彩的人生,今天,中国梦呈现出无比鲜明的民生底色。

保持政策定力,锐意改革创新,主动转型升级

全国上下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同心奋力、攻坚克难,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外界看来,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可思议,而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十二五”期间成功实现换挡调速、平稳前行则更加超乎想像。

“相比过去几个五年,‘十二五’是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中国新旧发展动力加速更迭的五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新常态的五年,时局微妙、阶段关键。”中央党校研究员周天勇说。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普陷低迷,复苏有待时日;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列车告别30多年来的超高速增长,“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对于这一复杂变化,党中央有着深刻洞察。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十二五’一大关键词,直观表现是经济增长出现换挡减速,但更要看到,新常态下新老发展模式加速转换,中国经济开启了不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而依靠质量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说。

——这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思路,处变不惊、保持定力的五年。

“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

何谓战略的平常心?没有大规模放水,没有超强度刺激,而是顶住下行压力,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多年保持总体稳定。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之锚。盘点今年央行几次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定向”色彩鲜明。其中,多次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予以额外“关照”,更是凸显出稳健且精准的调控特征。

“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一味地放水漫灌、刺激增长,就会痛失发展方式转化的最佳时间窗口。”陈东琪认为,近几年决策部门坚持定向、区间和精准调控,没有搞强刺激,保持了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

“尽管市场出现波动,但政策相对稳定,我们下决心专注创新,一心研发,这两年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告诉记者,这家拥有全球三分之二吸管专利的企业,上半年利润已超过去年全年。

——这是改造调整旧模式、创建构筑新模式的关键五年,一系列想改未改、想推难推的改革举措接连推出。

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稳中求进”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制度方案相继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这是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五年。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到规范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从推进权力清单制到优化政府服务监管,从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到放开商品服务价格……一系列事关简政放权的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激发各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出台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极大地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

同心协力谋发展,上下一心百业成。

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央的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区各部门的行动指南。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二年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被提及的平均次数在50次左右,许多地方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单列出来,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回望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显示出了驾驭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智慧与勇气。

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深秋的北京生命科学园,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正与同事们一起规划企业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十二五’具有转折意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我们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技术创新和营业收入‘双丰收’。今后五年,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一定能迎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剑平说。

谈到过去五年,无论是企业家、创业者,还是专家学者,几乎都会用到“转折”二字。“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十二五’无疑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有的战略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7个五年规划,这35年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全新事业,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今后的35年又将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新局面的关键时期。

“评估‘十二五’,要放在历史的坐标中。作为一个时间中继点,过去五年,无疑是一个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过渡转型的重要时期,它以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东琪说。

从经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出现深刻转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讨论的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在“十二五”时期真正拉开大幕,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开始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十二五”发展的里程碑意义,体现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变化上;体现在顺势而为上,更体现在主动谋划上。

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的时空坐标上,中国将目光瞄准下一个五年之末,乃至更远的将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体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深改组围绕生态建设“一揽子”通过4项改革方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美丽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五位一体’,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也将对未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实践的步伐不停息,理论的创新无止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总任务,着眼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180多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姊妹篇”;

——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方略日益成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步提升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阔、理论不断创新、制度日趋完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谋划‘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指出,这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央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举措正在全社会激发起实现中国梦的文艺力量。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并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文化法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我国文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骄人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进展。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方略影响深远。伟大的实践、丰硕的成果,正不断增强着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战略布局已经形成,宏伟蓝图即将绘就。告别“十二五”迎接“十三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崭新的步伐昂首向前。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王宇 王希 罗宇凡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国银联重阳推多重用卡优惠
上海高中女生采访逾百人,3万字报告记录中国女性现状
人人财务“掘金”财税共享经济
中国最美的十个峡谷 四川金口大峡谷领跑
中国人为何爱嗑瓜子
中国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富 中产人数全球第一
第七届“慈善之星”社会投票明启动 更强调专业做慈善
大赛造“牛人” 蒙牛生态圈引领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上海影视生态全产业呈健康发展态势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高中校长沪上吐槽: 不少学校缺乏强大社会资源
文艺繁荣发展一年间:书写人民伟大实践 为时代前进存照
三季度经济数据今出炉 新核算方式下首度公布GDP
李克强:推进金融改革 服务实体经济
浦发银行成功举办“自贸创新发展主题论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王威等3人接受组织调查
经济新常态显结构性积极因素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原始动力
长三角师资招聘会吸引逾5000名应聘者 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愿上讲台
明年起上海统一城乡居民医保
2015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王健林300亿美元重夺首富
“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沪举办
法媒:在中国 上海人最长寿
经典创新的寻觅是世界难题——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费尔普斯谈创新
国内风景绝美的7条火车线路 穿行了大半个中国
中国再度进入负利率时代 千亿存款或搬到楼市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成重点 盘点习近平的“六大关键词”
沪各地区发展不匀 盘逆袭成为"上只角"地段
“发展”一词出现90余次意味着什么? 十大关键词解读五中全会公报
【热议】以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十三五"发展目标落实
五中全会公报“五大亮点”值得关注 推动“十三五”深度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图样——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上海将建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