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私人博物馆“别有洞天”

2015-11-07信息快讯网

■文汇报记者 祝越

房间内,卧室、过道都满满当当堆放着旧报纸、旧期刊、电影海报等各色老物件。在这一“别有洞天”的家庭式私人博物馆中生活、起居,几乎让冯建忠与他的家人无落脚之处……

30多年收藏各国2万多种报刊创刊号,冯建忠因此被上海收藏界、新闻界誉为“期刊创刊号收藏大王”。从去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始,家住浦东南码头社区的浦东收藏家冯建忠就越发忙碌。带着博物馆中珍爱的报刊藏品,冯建忠已经在全国各地参加了十多个抗战主题展览,他所收藏近三千件各国报刊,真实地还原了一段段不可忘却的“抗战记忆”。

把逛“鬼市”当成了“上班”

从1979年收藏《青年一代》杂志创刊号开始,冯建忠与创刊号的缘分从此一发不可收。

冯建忠总说自己的收藏中,大部分属于“垃圾捡宝”,许多异常珍贵的“国宝级”创刊号都是仅花费几元几角,甚至几分收来的。一些具有极高史学及党史研究价值的文献,例如陈独秀的《新青年》创刊号、同盟会的《民报》创刊号以及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都是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市及小店中搜寻而来的。

1983年,23岁的他从部队退役时,已是拥有200多本创刊号的收藏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建忠与抗战报刊结缘。

那个夏夜,冯建忠走过南市区老城厢的弄堂,看到一位老太太用旧纸片引火生煤球炉。两张纸片飘到他的脚下,竟然是“五卅”运动的旧传单!“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政府,对中国工人运动进行迫害的史实,在传单上清晰记载着。”他急忙用手上的杂志与老太太交换,得到了那两张宣传单。

不久后,他在工作单位高桥石化厂的一次读书活动中学习中国近代史。他联想起那两张旧传单,就有了搜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时期旧报刊的念头。之后的30年,他将逛旧货市场当成了“上班”,并不富裕的他,为了用最低的价钱“捡漏”,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赶第一班公交车,去被内行称为“鬼市”的古玩市场早市,在一张张故纸堆里寻寻觅觅。“为了收藏我几乎穷尽一生,”冯建忠因为心思和收入都花在了收藏里,44岁才结婚,至今还和妻子、儿子蜗居在小屋里。不过,看着千余件藏品,他觉得自己的精神财富才是无价的。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给我贴上了‘创刊号大王’的标签,我的收藏品足够我举行100个不同内容的主题展览。”冯建忠语带自豪,但在他看来,抗战报刊才是收藏中的至宝。

抗战报刊记录历史

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藏品中,有两张装入镜框挂在墙上的报纸十分醒目,冯建忠说这是他的“宝贝”——1945年9月3日出版的《新民报》和《国民公报》。说它们是“宝贝”,并不是因为价格有多高,而是因为它们的内容让人振奋:两张报纸上纵贯版面,分别套红二次印刷了“日本签押降表全世庆祝和平”、“抗战胜利举国同庆”的大字。作为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空军服役的老兵,冯建忠说他每次看到这些大红文字,心里总有些激动……

冯建忠从事收藏三十余年,仅抗战一个专题,就有藏品近两千种,内容反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热河战役、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还有抗战期间仁人志士为报道各战区动态,鼓舞人民坚持抗战而创办的报纸、期刊。毛泽东、张闻天、潘汉年、郭沫若等都曾在这些刊物上奋笔疾书。

冯建忠的收藏,成了档案馆、图书馆收藏的重要补充,在市区各类专题展览中发挥了不少作用,在今年新建的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冯建忠的藏品也成了“救兵”。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壮烈血战,壮士们撤退后的情况却往往不为后人所知。如今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展出的《四行孤军纪念特辑》旁边注明由冯建忠提供。

抗战胜利后,谢晋元妻凌维诚作为有功人员家属,受邀带着两个儿子从广东梅县回到上海,生活却依然窘迫,为了救助幸存老兵和养育自己的孩子,她编撰了这本《四行孤军纪念特辑》义卖筹款,每册义卖国币500元,但留存件并不多。

这本特辑称得上是冯建忠花费最多的一件抗战藏品。今年他得知纪念馆需要史料的消息,冯建忠就拿出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相关的18件藏品,包括最珍贵的《四行孤军纪念特辑》。“目前这本特辑只发现了一本,将她保存在四行仓库是再好不过。”冯建忠说将文物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收藏家的职责之一。

谈起抗战收藏的初衷,冯建忠说:“抗战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永远都要珍视、要发扬,尤其是现在很多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我就是要用物证说话!我这个收藏也为国家拾遗补缺,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希望藏品的故事能够流传

如今冯建忠的小家庭还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私人博物馆”房子虽然面积小,但从床底拿出的每一个纸盒都是沉甸甸的。

在长期的工作中,冯建忠发现,尽管文化部门想方设法保护当地文化,但不少文物已流散在外,而政府部门的文物征集工作并不能在文物市场中快速奏效。冯建忠萌生了自建博物馆的念头,那时候,他的打算是:要把文物征集回来,保存下去,不能流失在别处。

开设一家博物馆有多难?必须具有固定的馆址,设置专用的展厅、库房,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安保和消防设施,拥有宣传教育的场所,文物藏品等级必须达到参考品以上——文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是真文物——外地有所谓的博物馆,出现“关公战秦琼”般的穿越藏品,成为笑话。

申报过程颇费周折,这几年,个人申报博物馆的不少,但是由于标准严苛,真正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其实,根据今年3月国家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冯建忠的家因为展出面积等原因已经不能被称为博物馆,而身边朋友也不怎么支持他开这样一家博物馆,因为这明显是一桩赔钱买卖——申报成功,所有馆藏文物的“待遇”和管理体制都要与国家博物馆相同,此外,场地要钱租,文物研究需费用,保安的工资要付……要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一年至少需要上百万元,而来自政府的支持只有一些象征性的奖励和补助。

冯建忠决定通过网络记录每个藏品的故事,他要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博物馆。“这么多收藏,每天说一个故事都可以看几年。”尽管如此,对于博物馆,冯建忠还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说:博物馆是一个让人回忆和想象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记忆的形状、色彩,甚至,感受到它的温度。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