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让人民与艺术共同歌唱
毛时安
核心观点
人民大众的艺术节必须逐渐破解广大民众参与艺术节的哥德巴赫猜想,尽最大的可能包容接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的文化惠民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人民拥有一片共同的蓝天,看到了艺术与人民“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
总是这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人们的期待中开启帷幕,又在人们更大的期待中落下帷幕。2015年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之时,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全文发表之际,这是一个巧合,赋予了本届艺术节更加特别的意义和热烈的氛围。
“艺术天空”破解普通民众参与艺术节的难题
大地微微暖气吹。艺术节要接地气,地气赋予艺术不息的生命活力。接地气之一,就是对普通民众的文化关怀。让更多热爱艺术的普通民众能亲近艺术,走进艺术的殿堂,接受艺术美的熏陶,恐怕是所有艺术节举办者们共同追求的美丽梦想。但在实际运作中要实现这一梦想却不那么容易。这几乎是所有艺术节都在苦苦求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场次、票价种种原因,总是有许多普通民众被拒之于艺术节的大门外。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定位于“人民大众的节日”,而不是艺术家们自己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卡拉OK,就是要把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享受作为自己的追求。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提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创“艺术天空”,敞开了天空般的广阔胸怀,开辟了大大小小的许多路径,让无数梦寐以求亲近艺术的广大民众,特别是学生、老人、外来务工者和生活困难的低收入群体,圆了自己多年的艺术梦。600场演出,200万受众,各个区县,“艺术天空”以数字诠释了它的意义和内涵。在艺术天空下,数以万计的优惠票低价票让市民走进剧院欣赏艺术,同时包括布拉格交响乐团、英国女王近卫军乐团、年逾古稀的昆曲大师、小提琴家列宾、钢琴家刘诗昆被邀请走出剧院,在没有围墙的露天舞台上为普通民众演出。中外艺术家们在“艺术天空”现场观众激动的眼神和表情中,强烈感受到了人民对艺术的如此迫切如此真切的渴求。大师版《牡丹亭》细雨濛濛转演“艺术天空”,各种衍生产品在现场被热情的观众抢售一空。来自广大普通民众渴望艺术的温暖“地气”感动得被称为幽谷兰花的艺术家们久久难忘。动员名家名团名作,覆盖广大区县,扩大受益群众,目标人群明确,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是热爱艺术却没有消费能力的低收入群众,艺术天空的文化普惠对于底层民众文化权益的保障是普降的甘霖而不是空中的雷声,是真心实意的人文关怀而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了事。
人民大众的艺术节必须逐渐破解广大民众参与艺术节的哥德巴赫猜想,尽最大的可能包容接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的文化惠民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人民拥有一片共同的蓝天,看到了艺术与人民“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
扶青计划给青年艺术家开花的土壤和良好生态
接地气之二,是通过扶青计划强化艺术与青年的联系,让青年艺术家们的生命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让更多年轻人走进艺术世界。
艺术最是属于青年。但青年艺术家往往因为初出茅庐,没有社会影响,没有地位,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也因为他们难免的脆弱而夭折。他们有才华有想象,却苦于三个“没有”,无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且,因为他们的艺术理想常常显得背离常规的艺术想法,一时很难被接受。扶青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施展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平台和空间。闻名舞坛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带着舞剧《青衣》在扶青舞台上向世界首演。她说,“我看重这个计划的平台作用。它可以让更多国内外著名的演出商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这对于年轻人而言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正是在扶青的广阔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一批焕发着青春热情,洋溢着青春光泽,丰富、冲击着我们审美定势的作品。它们跨界、穿越了常规的艺术分类,大胆地把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现代影像和与话剧、现代和古典舞蹈、民族器乐和现代配器加以拼贴、各种媒介手段的混搭综合,在艺术的杂交过程中,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的艺术形式。虽然它们的探索、前卫、先锋,有不少会被淘汰,但也有不少会提供我们更深入的艺术思考。和我们习见的艺术作品相比,它们的思想往往更超前更具国际视野。春草木深,扶青给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辽阔土壤,正是借助扶青的平台,他们四蹄生风,他们的人和作品,陆续漂洋过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艺术家的风采和自由驰骋的情怀。
扶青计划给了青年艺术家开花的土壤,同时还有开花的雨露、阳光、空气,春风化雨的良好生态,逐渐完善起来的从人才发掘、创作、遴选、推出的一套有效的机制和体制。生态的良好的首先是宽容包容。宽容年轻艺术家们艺术上难免的稚嫩,以保护他们的进取探索的锐气;包容他们思想观念上容易产生的一些带有深刻的片面,同时对过于偏激的非理性不当看法,和风细雨地启发性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文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欣赏艺术精品的风采,让平民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使命,使艺术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助推器。正是这一越来越明晰强烈自觉的文化意识,使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了广泛的生长空间,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信赖和尊重。
让艺术节与人民在同一片蓝天下放声歌唱。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