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子”还是“女神” 性别教育如何做

2015-11-18信息快讯网

最近关于性别歧视这个话题很是火爆,先是《哈利波特》的赫敏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妇女发展大会上的发言,继续呼吁“男女平等”,所谓女性是可以穿裙子也可以穿裤子,可以是短发也可以是长发的;接着今年的春晚小品《喜乐街》提出的“女汉子”“女神”,也引发了网友大范围争议;现在,正在召开的两会里,又有代表发言建议“女大学生不需要做女汉子、尽量展现女性美”。

各方对于女汉子的理解均不一致,女神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说明,那“女性美”又该如何定义?刚来绘画心理乐园的小女孩们,经常都会有这样类似的语言“我喜欢娃娃,不喜欢奥特曼,因为妈妈说奥特曼不是女孩儿玩的”,这类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拒绝力量型游戏的探索,耐挫力差,性格优柔寡断,不爱运动,是典型的社会所认可的“女孩儿”形象。

这些都是社会所强加给女孩的性别要求。在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中,社会中普遍认为不爱运动是女孩儿的特权,于是受到了压力的高中女孩儿们,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运动。

在婴幼儿阶段,很多父母就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他们告诉男孩儿、女孩儿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男孩儿勇敢、调皮,喜欢汽车、变形金刚;女孩儿温柔、安静、胆小,喜欢洋娃娃,而这些都是传统的、刻板的性别教育。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是奠定孩子的性别认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并非塑造人格。较于传统的刻板的性别教育,“双性化”性别教育将有助于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如何进行“双性化”教育,让男孩儿女孩儿都能拥有优秀的品质,获得符合自己气质的人格发展呢?

1、生理差异的教育

这里的性别教育指的是告诉孩子“男孩”“女孩”生理上的差异,允许孩子保留一定的好奇心,在他们观察父母与自己身体上的差异时,不阻止不嘲笑,耐心的讲解,跟他们一起探索,并告诉他们保护自己,不要让别人触摸自己衣服遮挡住的身体部位。

2、父母的榜样模仿

虽然我们提倡“双性化”性别教育,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性别认同”。在孩子了解生理上性别的差异之后,由父母作为他们的榜样,来进行性别认同教育。父母关系的和谐、相互的赞美都有利于孩子观察到男女各自性别的美好。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思维是较为直观的,在给孩子穿衣打扮上要尽量符合社会对于男女服饰的期待,以免孩子对于外形的困惑。

我们乐园也有一些孩子,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父母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绘画心理老师的调整和家长的配合之下,孩子们的性别意识都渐渐趋向正常化。

3、游戏、玩具多元化的鼓励

不在游戏或玩具中给孩子限定性别的概念,比如当女孩喜欢汽车机器人,男孩探索厨房时,都不要干预和制止。游戏、玩具都没有性别标签,应该鼓励孩子多加尝试,选择自己的心头喜好。“双性化”性别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集合“勇敢、果断、细心、踏实”等等优点,更好的发展。我们自由绘画心理乐园不会受制于“刻板性别印象”,鼓励孩子们尝试各种不同性质的画材,探索15种能力的发展,让孩子身心协调发展,感受成长的快乐。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分享“穷养儿子,富养女”、“淑女教育”这样的内容,都是一种刻板的性别教育,在孩子没有形成爱好之前,家长变为他们塑造了一个可见的形象,阻碍了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双性化”的性别教育是基于孩子性别认同后,个性发展上的教育,并非基于生理因素的性别。这样,性别歧视将不复存在,再也不会有人惊讶于“女汉子”角色的出现。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