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区合并新静安优质教育资源瞬间扩容
图说:从全市层面来说,老静安的教育处于高位,形成了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等特色教育。(资料图)
“两区合并,我家孩子将来上小学、中学,是不是可以有了不是多选择?”“两区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不是会在新区域里让更多的学生共享?”作为民生之重的教育,自两区调整的消息传出后,已在坊间引起热议。据记者走访相关教育部门得知,未来的新静安,注重教育均衡发展、把新优质学校建在每个孩子的家门口,已成为切实的教育民生保障。
两区教育均为“发达”
从全市范围来看,闸北基础教育有着扎实的根基,也是历来的教育大区。闸北有市北中学、新中高级中学、风华初级中学、市北初级中学、闸北一中心小学、闸北实验小学、大宁国际小学、和田路小学等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中小学。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在闸北八中首创的“成功教育”经验,如今已经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上海唯一一所为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久隆模范中学,也建在闸北。
老静安区则是愉快教育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师附小在时任校长倪谷音的带领下,针对当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社会状况,开展了以愉快教育作为主题的整体性改革实验,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人格教育,提出了让孩子拥有愉快的童年,在社会上激起热烈反响。1990年5月,原国家教委把它作为第一批教改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从全市层面来说,老静安的教育处于高位,处于迈向优质均衡的进程中。区内学校总量虽然仅为40余所,但大部分学校已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教育品牌,除了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还有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等。
生源增多机会更多
肖丽是土生土长的闸北人,儿子在闸北一所知名公办初中读初三。她说,虽然有闸北情结,但家长们普遍觉得,撤二建一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好事,毕竟,闸北虽然名校林立,但生源多,竞争压力较大,如今,选择面更多了,机会也更多了。从高中来看,静安老牌名校市西中学和育才中学,对闸北学子有着相当吸引力。肖女士的儿子听到撤二建一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可以去育才中学试一试,虽然学校搬迁至嘉定,但小伙子就是想体验一下寄宿生活。不过,在学校里,一切还如常进行,初三一模考也是闸北静安分头组织,“家长们都希望政策尽快明朗,心可以定一点。”肖丽说。
师资流动更趋均衡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初高中的升学会随着拆二建一发生一些变动。”一位中学校长坦言,从中考人数而言,无论是原静安还是原闸北,随着考生人数上升,竞争都会比以往更激烈,这点给老静安的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些。“不过,对于学习能力处于偏上的初中生而言,中考竞争人数增加了,但报考高中的选择也多了,比如,对原来静安的学生而言,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由原来的3所扩大到了7所。但对于学习能力中等或偏下的学生而言,可能要考取一所心仪的学校就要花费更多努力了。”
也有一些教育专家对拆二建一后的教育发展有所期待。“比如,静安的优质资源共享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人才流动等方式,在更大的区域内产生积极影响,如果说原来在区和区之间还有一定的交流‘不畅’,今后‘不畅’就会被疏通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教育均衡和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都会是十分有益的。又比如,对原静安的教师来说,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包括怎么办好公办学校之外的学校,在这方面,原闸北的经验是比较多的。这也可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探索出另外一条路。”
》》》记者手记
区域调整的教育“风头” 从今天起,上海没有了原来行政区域概念的静安区和闸北区。单从教育这个局部领域来看,住在南京西路的孩子,和住在彭浦新村的孩子,将来所享有的区级层面公共教育政策,就会完全一致。再从更细微和更专业的角度来说,今后的学校布局调整、师资力量调配、学生对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乃至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选择面,也会更为宽泛,更为合理。同样,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大教育,可以断言,原来静安、闸北各自的优势,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只会变得更强,百姓从教育上得到的实惠也会更多。
想当年,闵行区与上海县、浦东新区与南汇区,以及仿佛近在眼前的新黄浦区的“合体”,每每最先砸人眼球也是被炒得最热的事情,除了房价便是教育,而且,房价又是跟着学校亦步亦趋。
教育成了区域调整中最出“风头”的话题,这是好事,说明越是民生的事情越容易引起百姓共鸣,也越需要规范与透明。但是,教育太“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缺憾,至少说明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普及,孩子择校的心愿还没有回归常态。这多少也给未来新静安区的教育当局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放眼全市、全国,地方区域调整不可能终止,或许调整拆并的力度还会更大。只有当“到哪里上学”不再成为热点话题了,教育才算得上真正“更上一层楼”了。
》》》延伸阅读:当年黄浦卢湾名校直面挑战与机遇 走出“叠加”优质教育新路
区域合并、拆二建一,在上海已有多次的成功经验。放到教育这个局部领域来看,平稳过渡、让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和“增值”,一直是主旋律。
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王燕萍对当年的区域调整颇有感触。原卢湾区鼓励各校建立“创新实验室”,创出特色,新黄浦区成立后,这一做法被推广到全区。以北京东路小学所在的龙头块内,以“零起点”教育闻名的瞿溪路小学、学区化办学颇有经验的海华小学以及裘锦秋实验学校等三所原卢湾的小学加盟进来,带来了各自不同的办学心得。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薪资待遇和晋升通道是否会受到影响。记者了解到,黄浦、卢湾撤二建一时采取了班主任津贴、体育教师津贴、学科带头人津贴福利待遇“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并且在评优评级上采用“叠加”的方式,此举有效确保了教师的积极性。
虽然曾经面临挑战,但黄浦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撤二建一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区域变大了,给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面广了,对推动区域内良性竞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校园特色建设大有裨益。
当年向明中学必须直面大同、格致领衔的原黄浦“军团”的冲击。在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看来,这确实给学校带来了压力,但他明显感到,竞争也促使教师团队爆发出活力,触动了学校以“创造教育”为特色再次发展。学校新建了“震旦书院”,建立10间专题教室,推出科学艺术、科技创新、文化素养教育等一系列研究型课程,并规定每名学生高中3年必须读30本书,理科则强调精炼习题,不打题海战,各科仅需完成老师精选的每年100题即可,其余时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近两年,向明中学在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录取学生人数在全区各校数一数二。芮仁杰将此归功于区域内良性竞争带来的结果,而对一所学校来说,应对这种竞争并在竞争中保持不败,靠的不是“生源大战”,而是做好、做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