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在全国率先实行“窗口无否决权”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最近,位于康桥园区的“上海点金树创业孵化器”刚刚成立,可最初核查下来,申请名称和经营范围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并无相关表述,也无操作先例。遇到吃不准的新情况,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的窗口工作人员没有简单地说“不行”,而是把企业的实际需求第一时间向市工商局反映,最终快速核准了这家公司的设立申请。
只说“行”,不说“不行”——记者昨天从浦东新区获悉,作为今年重点推进的一项改革任务,浦东20个区属部门、12个街道、24个镇和7个开发区,共设立行政服务点291个、服务窗口1962个,将全部实行“窗口无否决权”,而点金树创业孵化器正是改革试点的首批受益者。
只说“行”,不说“不行”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曾是政府服务窗口被抱怨最多的“三难”。经过多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政府服务水平已经有明显提升,但一遇上新情况、新要求、新问题,窗口人员的一句“不行”,不仅容易导致“一棍子打死创新”,更失去了从企业个性化的诉求中发现制度突破的可能。
根据浦东的专题调研,对于材料齐备、符合要求的“标准化”诉求,窗口人员很快就会亮起绿灯;说“不行”的情况往往发生在“非标准化”诉求上,具体而言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属于本部门受理范围;二是不符合申请条件;三是申请内容还处于模糊地带或空白领域。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此次浦东新区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只说‘行’不说‘不行’”的“窗口无否决权”改革试点。浦东新区区府办副主任蒋红军介绍说,“只说‘行’”,主要强调的是在受理的首要环节,窗口人员只有说“行”的权力,没有说“不行”的权力,“只设路标、不设路障”,要竭诚帮助申请人服务办事。
所谓“不说‘不行’”,主要强调的是在受理的首要环节,窗口一线人员要真正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对申请人提出的需求诉求,特别是涉及非标准化的申请事项,必须及时研究新情况、回应新要求、解决新问题,不得随意行使否决权。即便最终说“不行”,也要作出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解释,甚至必要时由相关负责同志直接出面向申请人作出答复解释。
从一线找到创新灵感
具体而言,目前浦东的一线政务窗口分别对三种“非标准化”情形开出药方:对于不属于受理范围的,窗口人员要为申请人“指好路”,不能说“不知道”“不清楚”;对于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窗口人员要对申请人“讲清楚”,需要什么要清单化,缺什么要告知得清清楚楚,怎么填写要格式化、要有样式,不能简单打回票;对于暂属于模糊地带或空白领域的,窗口要建立快速便捷的沟通请示机制,敦促相关部门尽早研究、尽早答复。
蒋红军表示,窗口人员在受理这个环节,对于常规业务只说行,而对于新情况不可一口回绝,一定要多从保护创新、把事办成的角度,不能怕烦怕难,真正让改革创新的源泉涌流,让浦东、让自贸区的营商环境更便利、更宽松、更吸引人。
为此,新区各部门正在结合自身的事项特点,制定细化措施,还将配套建立“三个机制”——对本部门本系统要建立快速研判反应的“报批机制”,以便答复好行不行、能不能,尽可能指条路、指好路;对市民中心等平台要建立同步的“报备机制”,通过第三方来监督,特别是更好从企业的诉求中发现制度的缺陷,找到创新突破的可能;建立“报信机制”,让窗口人员关注创新,注意从非标件申请、个性化需求中发现改革的线索,报告创新的消息。
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去年浦东政务服务达到1860万人次,“窗口无否决权”改革不仅能直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企业感受度,更能从一线需求中找到创新的灵感、改革的线索,“今天的吃不准,很有可能成为明天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