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

2015-12-02信息快讯网

探索用新作品新模式满足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期待

 

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小剧场,能否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从刚刚开幕的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来看,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戏曲节开幕之前,《十两金》《夫的人》《碾玉观音》《御碑亭》等演出场次的门票已经销售一空,而昨晚的首场演出,上座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些都让习惯了戏曲“冷场”的主办方有些意外。

所谓“暖渠道”,指的是商品的主流销售通路,比如日用品的暖渠道就是大型卖场超市。而对于相对小众的戏曲艺术来说,进入白领云集的小剧场,就如同进入了一个面向大众的暖渠道,看中的是渠道所带来的目标人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坦言,借小剧场之力,是戏曲拓展观众群,特别是争取年轻观众的一种尝试。毕竟,在戏曲观众普遍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培养一定基数的年轻观众,关系到戏曲的未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信息快讯网

 

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信息快讯网

培育小剧场戏曲市场的计划正在成型

戏曲为什么需要小剧场?张鸣给出的回答是:“小剧场所吸附的人群,和戏曲希望拓展的目标观众是一致的。他们的特点是:年轻白领,有经济能力,有文化品位,有消费意愿,对新的文艺样式充满好奇。也只有这样的人群,才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戏曲的主要观众。”

事实证明,利用小剧场来吸附年轻观众并非异想天开。此前,北京曾经在白领聚集的繁星戏剧村举办了一次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大多数剧目的票房都在九成左右。昨晚亮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的京剧《碾玉观音》,今年在北京曾经连演了10场,以时尚唯美的风格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平均上座率超过95%。

正是看到小剧场在推动戏曲观众年轻化方面所具有的特殊魔力,一个关于培育小剧场戏曲市场的计划开始在上海慢慢成型。据悉,明后两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时间表已经排定,将分别为期20天和一个月,地点固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之后,这一阵地将转移到即将建成的宛平剧场。“经过这样的培育,期待会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小剧场戏曲市场,聚拢起一批固定的观众群,形成常态。”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近小剧场戏曲,低票价将是一以贯之的策略。业内人士介绍说,眼下小剧场话剧的票价一般在100元到500百元之间,如果两人同行,又希望座位好一点,看一场戏需要花费将近千元。如果小剧场戏曲也照搬这样的定价模式,恐怕不可持续。主办方说,我们不是轰轰烈烈搞一阵子就结束,而是致力于长期持续地集聚起一个庞大的观众群。

 

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信息快讯网

 

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信息快讯网

进入小剧场,意味着针对观众量身定制作品

有一个观点在不少业内人士中形成共识:戏曲进入小剧场,并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转换和时间上的压缩。正如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所说:“如果我们只是把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的剧目缩短之后搬到小剧场来,那一定是失败的。”

原因很简单:演出场地的改变,或者说传播渠道的改变,也就意味着目标人群的改变。只有量身定制的作品,才能够吸引到这样一群特定观众。记者注意到,此番已经和即将上演的几出小剧场戏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吸收传统精华养料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使作品既符合当下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又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以上海昆剧团的原创作品《夫的人》为例。该剧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但却将麦克白夫人作为第一人物和第一视角,着重于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与刻画,角度颇具现代性。而在舞台表现上,一方面是创造性地采用了3个男演员分别饰演同一个角色的做法,以小花脸、小生和花脸3种不同行当,来展现麦克白的不同阶段,既拓宽了刻画人物的手段,又丰富了观看体验。与此同时,舞美设计从传统的“一桌二椅”中获得灵感,把3把椅子搬上舞台。“这不是传统的椅子,造型非常时尚。”谷好好这样向记者描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麦克白夫人洗手这一情节,演员通过云手等戏曲舞蹈动作来充分展现,最后以舞水袖来变现女主角的狂躁与绝望,戏曲的表演元素得到了充分运用,但又让人耳目一新。难怪有专家评价该剧既有浓厚的实验意味,又有深厚的传统根基。

“观众是不同层次的。传统戏节奏比较慢,老观众喜欢,但是可能会让年轻人望而生畏。探索新的题材、手段和样式,正是小剧场戏曲可以承担的使命。”张鸣这样表示。而这也正是小剧场戏曲的主要意义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业内人士都呼吁戏曲界能够形成共识,着力创作一批小剧场戏曲作品,使得小剧场戏曲的演出成为常态。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