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把握《资本论》的精髓
《话说资本论》(增补版)吴兴人著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戴炳炎
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与东欧十六国领导人一起,从苏州乘坐高铁到达上海。真是“无巧不成书”,是日中午,我收到了《话说资本论》(增补版)。“增补版序”的第一句是:“写完《中国高铁走出去》这篇文章,增补《话说资本论》的工作,暂告一段落。”而作者写此文,是从1850年的一个晚上,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威廉·李卜克内西与马克思边饮红酒边讨论“电动蒸汽铁路”时发出朗朗笑声引起的联想。于是,我便饶有兴味地从《中国高铁走出去》读起。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作者出于理论的敏感,于次年出版了《话说资本论》,旨在以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作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语言作回答,解读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而2015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的资本市场又出现了大幅波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于是,作者“再度把注意力从关注时政问题转移到经济问题”,增写了三十篇文章,并对原书部分内容作了补充和修改,增加了近一半篇幅,总计三十六万字,写成《话说资本论》(增补版)。读完全书,我认为,本书有四大特点:
一是理论性。《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语)。作者感慨地说:“《资本论》是一座阿里巴巴式的知识宝库,走进去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新收获。”诚哉斯言。
二是现实性。面对目录,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衣、食、住、行都涉及到了。如工资、股票、高铁、机器人、住房、土地、雾霾、农民工、股份制等,“丁大爷为何会上当?”“钱能派什么用场?”“机器人能替代中医看病吗?”“伦敦面包制造商为何要添加面包素?”“澄迈地瓜为何贵过肉?”不一而足。作者不是停留在现象上,而是像鲁迅说的那样“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经过深思熟虑,“从理论和实际结合方面做出回答”。所以,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广度和热度。
三是针对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马克思的观点作指导,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建议”。作者的初衷显然是达到了。比如,人们从高铁会联想到“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互利共赢;从“雾霾”联想到补上生态文明短板,建设文明美丽的国家;从“面包素”联想到形形色色的添加剂和“舌尖上的安全”;从机器人联想到创新发展,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等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是可读性。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读物,但深入浅出,不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而是谈笑风生,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作者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通过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和语言,娓娓道来,使人爱听、听得懂,入耳入脑。且看看标题:“‘打摆子’与经济危机”“真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木头和桌子的经济学”“一把金钥匙”“股市犹如赌场”等,而“《资本论》提到的一个中国人”更是充满“悬念”:“这个中国人是谁?”必然激起人们读下去的兴趣。此外,很多语言都是老百姓的口头语,如“要致富,先修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张桌子四条腿”等。所以,阅读本书,能够初步把握《资本论》的精髓,把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
《资本论》是论证资本与劳动之间关系的科学经典,“好像晴天霹雳”(恩格斯语)揭示了剩余价值学说。如今,它在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重新走红”,而且“‘马粉’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学者或是做生意的老板”,我想,如马克思在泉下有知,也会发出朗朗笑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