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系列活动纪念解洪元

2015-12-22信息快讯网

 

上海沪剧院系列活动纪念解洪元-信息快讯网

上海沪剧院系列活动纪念解洪元-信息快讯网

今年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解洪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沪剧院推出系列纪念活动,演出从19日延续至21日。12月21日晚演出前,演戏人、看戏人济济一堂,缅怀前辈艺术家,探索解派艺术传承发展之路。

革新与融合贯穿舞台实践

解洪元的女儿解慧芳回忆起父亲与母亲丁是娥在家谈戏,仿佛就在眼前,“父亲很少说家常话,在家讲得最多的还是戏。他生癌后说话不方便,吃饭时就用筷子蘸着酒,在饭桌上写字,与母亲讨论唱段。”

解派传人汪华忠,印象最深的也是解洪元对戏的热情,“有一次我和解先生在团里排完戏,我送他到公交车站。他意犹未尽,继续分析角色。等他讲完,我才发现周围围满了人,等车的群众都被讨论吸引,聚拢而来。”在解洪元眼里,传戏不论出身,只看资质。他的关门弟子李恩来,如今是长宁沪剧团顶梁柱,当年却是一位普通沪剧爱好者。“我十几岁听到解先生的戏,深受感染。在工人文化宫,我是个业余小演员,专唱解派。解先生听说了我的事,专门到小剧场看我演戏,把我介绍到戏校深造,还亲自教我《借黄糠》等代表作。”

李恩来说,即便生病住院,解洪元依旧会召唤他到病床前传戏,“一讲到艺术,解先生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滔滔不绝。他常说,‘做好演员,要先做好人。唱戏不要一味模仿,要神似不要形似,’这些话至今在我耳边回响。”

解洪元1915年生于上海,14岁拜京剧花脸杨奎官为师,后到上海进入本滩艺人丁少兰戏班,师从侯国廷学唱申曲,并深受“泰斗小生”夏福麟熏陶。他依据自身嗓音条件,创造了宽洪醇厚的“解派”唱腔,被誉为“沪剧皇帝”。在他艺术生涯中,革新与融合的艺术精神一直贯穿在舞台实践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解洪元在杭嘉湖一带跑码头演出,为了与其他戏班竞争,解洪元开始从京剧中学来连台本戏,将新闻消息迅速改编成时装剧,甚至在草台班演出中尝试机关布景。在《借黄糠》《罗汉钱》《雷雨》《蝴蝶夫人》《巧遇记》《芦荡火种》《金沙江畔》《星星之火》和《江姐》等沪剧经典剧目中,解洪元无论扮演老少正反角色,都得心应手,令观众过目不忘。

沪剧皇帝、改革者、传承者

19日,解洪元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传承版沪剧经典传统剧目《借黄糠》在逸夫舞台上演,由上海沪剧院最年轻的90后演员韩朝群、朱麟飞、钱莹等主演。20日、21日《解派名家名段演唱会》上,沪剧界众多明星演员纷纷登场,共同演绎解洪元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昨天,传承与创新被不断提及。评论家褚伯承认为,解洪元少年时代学习京剧,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解洪元在杭嘉湖一带跑码头演出,是当时同行极少有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京剧、话剧乃至电影都被他改编为沪剧,解洪元还请来话剧导演执导沪剧,一开始因为表演不真实,总是被导演推倒重来,一个场景排练20遍才过关。今天看来,正是传承与创新比翼齐飞,奠定了他的成功。”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19日观看《借黄糠》,赞不绝口:“讲的是小人物、小故事,反映了大时代、大背景。《借黄糠》是解先生很久之前的剧目,但19日现场反响热烈,这也折射了沪剧秉承传统、融于今天的趋势。”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特地安排27位2013级沪剧班学生全程观看演出,聆听专家研讨。在她看来,沪剧薪火相传,离不开点点滴滴积累。电视导演张佩利与沪剧打交道30余年,与解洪元、丁是娥交往甚密。19日走进逸夫舞台观看上海沪剧院最年轻的90后演员主演解洪元代表作《借黄糠》,她坦言一开始只是看看玩的:“但是一看,我真的呆住了。这些孩子,无论从表演、唱腔、韵味、流派都在学,不是照搬地学,而是深入到表演精髓里去。”剧作家宋之华勉励沪剧院新一代:“我们的传人,能够从事沪剧事业,一定要爱它。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解先生失声之后有多痛苦,可以想象。他能够承受下来,因为他对沪剧事业没有放弃,他关注每个后来者。”宋之华收到过解洪元纸条,让他再写一个戏:“解先生一生始终挂心沪剧要有希望,沪剧后继有人。”

沪剧皇帝、改革者、传承者,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用三个词概括解洪元不同艺术阶段,“解先生永远跟随时代发展的眼光,敦促今天的沪剧工作者整理家当,传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