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天气频扰京城 应对雾霾不能仅靠“等风来”
22日傍晚,一位市民在雾霾中的北京长安街上骑行。 新华社发
22日是冬至,北京仍处于红色预警状态,空气污染水平也达到峰值。上午6时,北京城区大雾弥漫,各路段能见度仅1公里左右。据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时城六区PM2.5浓度达446微克/立方米。23日凌晨有一股弱冷空气过境,空气质量将缓慢改善,预计26日傍晚彻底好转。
22日,北京市仍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记者了解到,“红警”期间违法出行的车辆明显增多,21日共发现违法行为2.5万余起。根据通告,22日24时解除红警,单双号限行也将结束。
进入冬季后,频频来袭的雾霾几乎成为生活“常态”,专家提醒在关注室外空气质量的同时,室内空气污染也不容忽视。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再度升级,在日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等主办的“中美智库应对环境与健康挑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表示,环境治理的本质是公共政策,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各项公共政策及法规的制定与落实。
生活方式因“霾”而变
关注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成为北京市民的重要事项,雾霾影响生活方方面面。家住崇文门附近的退休市民王先生表示,习惯快走晨练的他如今会根据每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决定要不要出门锻炼;白领钟先生表示,他平时上下班以车代步,红色预警期间单双号限行便选择地铁出行,通勤时间比原先多半个多小时。
持续多日的雾霾,对中老年人、儿童等敏感人群造成了健康困扰,医院呼吸科病人扎堆。“入冬以来,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哮喘、急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高发,PM2.5颗粒小,容易进入肺泡、血液,也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提醒。
记者从部分医院了解到,呼吸科门诊量连日来出现上升趋势,时常爆满。不少呼吸科医生表示,雾霾中有害物质造成呼吸道不适等病症需要一定时间,未来一段时间门急诊量还将居高不下。
对雾霾造成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也再度升级。2013年,中国北方出现连续雾霾天气后,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解决环境危机的步伐亦开始加速。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在“中美智库应对环境与健康挑战研讨会”上表示,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例,当前政府正从长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以及短期工业和汽车排放限制等方面应对环境问题,通过法规形式倒逼环境污染防治,同时兼顾应急措施和可持续发展。他特别就数据提出两个观点:一是建设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二是建立让老百姓容易获取数据的机制,要把环境成本、健康成本纳入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说:“早些年因为沙尘暴,大家怕风;现在雾霾高发,大家盼风。面对环境污染不能‘坐等风来’,要主动从公共政策制定、产业调整转移、城市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加以应对。”
室内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面对雾霾,老百姓也不能仅仅“等风来”。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室内的空气污染同样不可忽视。支修益指出,室内空气污染有40%左右是受到室外空气污染的影响。随着北方供暖,室内空气的不流通将加重室内空气污染。支修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室外PM2.5浓度为300,室内就有100左右,再加上二手烟、厨房油烟、房屋装修产生的废气、家具排放的有害气体等,室内空气污染就会非常严重。”
“雾霾天气外出时一定要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支修益本人的生活方式也因“霾”而变,他提醒市民,“雾霾颗粒类似三手烟,容易吸附在衣服、头发上,长时间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因此回家后也应及时清洗外衣和裸露在外的皮肤和头发。”
对此,他建议采用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拒绝二手烟、三手烟,远离烟草;减少在家煎炸爆炒和室内烧烤,多使用燃点较低的橄榄油等食用油,保持厨房通风,科学使用抽油烟机;新居装修时注意选用环保认可的绿色房屋装修和装饰材料。
文汇报驻京记者 周渊(本报北京12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