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姐妹笑脸迎新年

2016-01-04信息快讯网

■本报特派记者 王星

2015年最后一个下午,喀什东霞制衣服装加工基地里一片欢声笑语。一场由维吾尔族工人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迎新年联欢会”,道出了大家对新一年的期待。看着一张张维吾尔族姐妹的笑脸,听着她们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演绎出一首首歌,坐在台下的孙馨,欣慰地笑了。

孙馨,是上海市工商联于2014年5月派往喀什的短期援疆干部,主要负责上海非公经济产业援疆。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很多上海知名的非公企业这两年都向喀什地区抛来了“绣球”。而在这些项目中,将上海东霞纺织成功引入喀什地区是最让孙馨引以为豪的。

从最初的邀请考察、对口洽谈到后来的注册登记、设备安装、人员招工、政策落地……一年时间里孙馨事无巨细地参与东霞进驻喀什的全过程。去年5月,原本是他一年援疆期满回沪的日子,当时,位于喀什经济开发区内的东霞制衣服装加工基地刚刚正式投产,但能容纳400人的流水线第一批只招到了41名员工。“如果一直招不到人,对刚落户的企业而言将会是严重打击。”孙馨思考了一晚上,主动向组织提出延长援疆服务期至年底。

后来的那些天,孙馨带着东霞制衣的总经理邓经娇往喀什的各个县跑——叶城、巴楚、塔什库尔干……渐渐地,基地里的工人又多了起来,最多时超过了160人。如今,东霞基地的工人数稳定在120人左右。临别之际,孙馨又给邓经娇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和莎车县签订的240人用工就业意向已经落实,等过完年3月份工人们就能到位了。”

看着台上维吾尔族工人们卖力的表演,即将结束援疆返沪的孙馨百感交集:“这些维吾尔族工人,刚来时绝大多数都不会说汉语,现在他们愿意学着用汉语去表演,说明他们对这里的企业文化还是认同的,也愿意留在这里发展。”

同样被援疆企业文化所吸引的,还有喀什月星锦江国际酒店的员工们。26岁的酒店销售主管安卡,如今每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他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还能用自学的英语,接待一批批外国团队。在安卡看来,在月星这样的上海援疆企业工作,既能学到知识,收入上又有保障,而且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企业文化都相当人性化:“在这工作,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仅自己安心,也能让家里人放心。”

在喀什月星酒店的近三百名员工中,维吾尔族员工占了一半以上。为培养更多酒店服务方面的人才,作为沪喀职教联盟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牵头单位之一,喀什月星酒店今年还将与沪喀职教联盟合作建立喀什地区首家旅游专业培训基地,通过招募各县市的未就业劳动力,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扩大他们的就业面。

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姜爱锋告诉记者,本着“产业服务就业、就业服务民生、民生服务稳定”的上海产业援疆工作方针,“十三五”期间,上海援疆指挥部将以就业为龙头,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我们不仅要引进更多企业来喀什,还要加大未就业劳动力技能培训,支持自主创业以及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通过稳定就业人群,来筑牢喀什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

(本报喀什1月3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