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何以办起方言电影节

2016-01-20信息快讯网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17日,由广东雷州半岛的一个小乡村举办的国内首个方言电影节——“足荣村方言电影节”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启动征片仪式,当地演员以地方戏“雷剧”《梁祝》拉开这个别开生面的电影节序幕。一个人口约3000的小乡村承办一个电影节,在国内实在少见,它究竟有多大的实力?

一张囊括获金马奖、金爵奖等重量级奖项的评委名单尤为引人瞩目:著名导演高群书任本届方言电影节总顾问,评委会主席则是以纪录电影 《我的诗篇》 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诗人、评论家秦晓宇。此外,评委还有作家麦家、东西,评论家谢有顺、诗人黄礼孩等。

“离土地越近越有生命力”

当天,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北大影视艺术系主任李道新、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主席何苏六等专家学者还就“方言电影、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主题展开了研讨。

高群书对于电影承载方言文化有着长久的关注,获金马奖最佳影片的 《神探亨特张》 以京片子展现胡同文化,《千钧一发》 则充满了原汁原味的齐齐哈尔方言,即将上映的温情电影 《过年好》也带有许多方言元素。“无论飘到哪里,方言是一个人的根,儿女走得再远,听到电话那头父母的乡音,便知道是家在呼唤,保护方言就是留住你我的乡愁。”高群书表示,乡村文化的凋零让故乡“风光不再”,希望以电影为发端,带动人们重新关注乡村文化。

热门电影《老炮儿》中的“又蹭了”、“你太拘气”,《一个勺子》里的“勺子”,这些方言出现在电影的特定语境中,不仅作为艺术表达的点缀,还成为塑造人物个性、讲述故事不可或缺的元素。

与会专家们认为,方言用最通俗的方式记录和传承起一个地区的文化。谢有顺表示,村庄和方言是了解中国最基本、最细小的单元,从中可以看到文化的丰富和复杂,方言保存了很多生机勃勃的“毛细血管”,电影中的不少笑点其实也和方言有关。

何苏六认为,方言像通行证,说起方言,故乡就不会敬而远之。对纪录片而言,方言能够提升影像的文献价值,《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也正因为“乡音、乡思、乡愁、乡情”。

汉语方言学专家、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陈宝贤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普通话对方言的渗透和覆盖使得今天难以找到高度纯粹的方言,传承和保护这一地域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把它录下来放在博物馆里,更要让方言回味在口头上,让人自觉说方言。

激活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化传承

本次方言电影节的承办方茂德公集团董事长陈宇是土生土长的足荣村民,在外求学多年,却又循着根回到家乡。十多年来,他从事了一系列方言保护工作,比如帮助编纂《雷歌大全》、组建“雷人歌帮”传播雷剧文化、赞助一系列雷州方言电影等。在此基础上,举办方言电影节的想法诞生于去年底,陈宇的初衷异常朴实:“雷剧给我的孩提时代留下了很多快乐的记忆,每逢唱大戏便如同过节日,很小就领略了方言的魅力。如今,我们希望以电影节为载体,尽一个村子的力量,激活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化传承。”

据悉,电影节将从即日起至6月22日面向全国征集方言剧情片和纪录片,影片时长在45分钟以内。评委将评选出与主流电影节类似的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纪录片、最具传播价值等常规奖项,还接地气地设置了“最本土电影原创音乐奖”、“我爱方言特别贡献奖”等。此外,主办方还设立了“方言电影发展基金”,初期500万元的启动资金将用于支持方言电影研究、扶持方言电影创作等。

秦晓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村庄是方言生长的地方,在一个小乡村举办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草根电影节,“除了方言的标签,它还具有更深的内涵与说服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言,这就是方言电影与方言电影节得以成立的原因所在。”

据介绍,今年8月,方言电影节将在足荣村里的小学进行展映,到时每间教室都将变成标准放映室。多媒体校舍的改造也将令村里的孩子们受益,村民和孩子都可以随意进出。“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一个电影节。”秦晓宇说。

(本报北京1月19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