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评出来的“上海人”10个坏毛病 有你吗?
1995年6月1日,上海市文明委发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大家从我做起、遵守‘七不'规范活动”的通知》指出,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从基本素质、基本行为规范抓起,要抓好“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 “七不”,即“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
“七不”是每个上海市民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如今20年过去,我们每个人都遵守“七不”规范了吗?最新一次的“不文明陋习”评选表明,情况并不乐观。
由上海青少年评选出的“十大不文明陋习”今天揭晓,此项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少年日报》等共同发起举办。“十大文明陋习”分别是:
1
乱穿马路
2
宠物扰邻
3
公共场所插队
4
电动车违法行驶
5
图书馆中不文明阅读
6
公共场所吸烟
7
高空抛物
8
随地乱扔垃圾
9
不文明乘坐地铁
10
行车抛物
可以发现,在“十大陋习”中,有3项”在20年前的“七不”规范中就已提出要杜绝,它们是:乱穿马路、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
“乱穿马路”成老大难问题
而宠物扰邻、公共场所插队、图书馆不文明阅读、高空抛物、电动车违法行驶、不文明乘坐地铁、行车抛物这7项陋习,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显得愈发突出。
电动车违法行驶问题突出
此次活动中,申城的红绿领巾们以捕捉新闻的方式,围绕市民遵守文明习惯的主题展开了实地采访,共收到“访一访”微报告近600份、“写一写”文字类作品近5000篇、“拍一拍”摄影作品近4000幅、“画一画”绘画作品近5000幅。
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不仅指出了他们眼中的城市顽疾,还分析了这些不文明陋习的成因,并开出了多种“药方”,提出了不少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针对行人乱穿马路
一师附小的同学们建议设计出一款智能红绿灯,根据马路上车辆的多少,自动调节亮灯时间的长短,并在红灯等候时播放优美的音乐,以减少人们等待过马路时的焦躁感。
针对宠物扰邻
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的同学们建议在公共场所摆放“宠物方便箱”,里面装满的宠物便便袋可供随时领取使用。
针对总有人喜欢插队
闵行区基地附中的同学们建议,不管在哪儿,都可以给排队的人发号码,按号码办事。
针对电动车违法行驶
奉贤区邵厂学校的同学们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电动车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对电动车驾驶者进行安全驾驶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针对图书馆不文明阅读
宝山实验学校的同学们提出,图书馆入馆须知的条目应更具体,“衣冠不整”可改为“穿着拖鞋,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等”,让读者能有所参照。
针对公共场所吸烟
上师大一附小的同学们提出,一方面要控制烟草的生产,另一方面建议上海像北京那样出台“史上最严禁烟令”。
针对高空抛物
松江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列出了三项建议措施:物业加强宣传力度,提醒居民注意;在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强调严禁乱扔垃圾;要充分认识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杜绝高空抛物和坠落物。
针对随地乱扔垃圾
黄浦区李惠利中学的同学们建议,在公共场所增设垃圾桶;加强监管,实行罚款制度,并将记录与个人征信系统关联;深化垃圾分类意识。
针对不文明乘坐地铁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建议设计一些宣传小报贴在地铁站中显眼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明乘车的重要性。
针对行车抛物
嘉定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建议私家车主能在车内放置垃圾袋,而公交车能在车厢前后各设置一个垃圾箱,集中回收乘客的垃圾。
事实上,不文明陋习随处可见,相关部门也是操碎了心,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些雷人的提示标语,小新带着大家一起来涨姿势
猪狗不如啊。。。
坟头长草啊。。。
断子绝孙啊。。。
交警部门的脑洞开得最大,据说效果相当不错
这些雷人标语让人笑得肚子痛,但笑过之后我们还是需要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彻底消除不文明陋习?恐怕还需要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