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9岁男孩作息表背后折射的教育焦虑和反思

2016-03-18信息快讯网

虎爸虎妈如何养成:社会压力还是心结作祟?

 

北大虎妈为9岁儿子制定18小时作息表引起热议。

近日,一张北大虎妈9岁男孩的作息表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在不少网友惊呼“太残忍”的时候,关于父母对子女沉重期望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越来越多的真实案例也让我们忧心,素质教育改革未必真正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因为现在的小孩们刚出课堂,只怕又要转身再入琴房了。

同样是在几年前,“虎妈式教育”的出现,让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找到了施行高压管理的依据。“我这都是为你好”也是很多父母在向儿女诉说自己期望时必备的口头禅。然而这样的高压,不仅伴随着更多对儿童自由时间、身心健康的剥夺,也不断离间着父母与子女间本应亲密的情感。更为尴尬的是,哪怕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指出别人在这件事上的不妥,但当转头看到在一旁打游戏的儿子,还是会忍不住一声暴喝:“今天给你买的十本参考书做完了没?!英语练了吗?!”

这种对子女的殷切期待,或者说给下一代的沉重压力,尽管在中国传统悠久,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普遍。它的魔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父母即便明知自己的做法欠妥当,也很难让自己心甘情愿就此罢手。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背后,既有社会大环境的推手,有父母朋友圈的氛围影响,也有父母潜在的心理驱力。

激烈竞争的社会带来对子女前途的焦虑感

“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很多家长心照不宣的一条“军规”。尽管托孩子之名,然而这种心态更多却折射出父母在当今社会中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本已开始降低,而作为中产阶级更时常感觉朝不保夕。作为孩子可能并未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但是作为家长却不得不早为孩子作打算。毕竟,没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越过越差。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及早接触到各种资源(奥数、琴棋书画、英语),至少可以让孩子不至于被拉开差距。而如果能够领先同龄人,那就实在更好不过。可是,当每一个家长都抱着这样的念头,一场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也就在所难免。于是,你要学奥数,我就学奥数+英语;如果我孩子不是学奥数和英语的料,那至少钢琴+舞蹈吧。在这种疯狂的博弈中,孩子们稚嫩的肩上担子越来越重。父母无疑是“好心”,可是这种好心,却也可能办了“坏事”。

一方面,这场全民大比拼使得现在的孩子综合素质与能力越来越强,呈现出不符合年龄的老练,但另一方面,过早接触激烈残酷的竞争剥夺了孩童时期的快乐,揠苗助长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如果说近视眼比率的上升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更大的隐患是孩子们心智发展的缺失。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每一个阶段,个体都应该完成该阶段特有心智的培养。然而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繁重的功课,越来越少的亲子交流,越来越被压榨的与同龄人健康社交的机会,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而一旦孩子进入成年期,童年期缺失的心智板块往往会对他们的决策、生活幸福感,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遗憾的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现象多少有些无可奈何。正如一位教师朋友对笔者感叹:在当今这种激烈竞争的氛围下,我们的教育与其说是素质教育,毋宁说是生存教育,孩子们拼尽全力,最后也不过是为了过上平凡的生活,但是为了这平凡的生活,孩子们却已经被剥夺了太多。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人”。而如何平衡好父母期望与子女发展的关系,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以及每一个父母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更多心智健全,幸福感强的公民,而不仅仅是训练有素但是并不快乐的工匠。

父母未完成梦想在孩子身上的延续

抛开社会层面的因素,另一个更隐蔽的推手来自父母的内心世界。在不少父母心中,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不但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也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母内心的潜在压力。而这种压力的始作俑者,是父母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被剥夺感。

被剥夺感,顾名思义,就是你在本应得到的东西(或者你认为你本应得到的东西)被剥夺后产生的强烈情绪体验。体会到被剥夺感的个体,往往会不惜代价渴望重新寻回这种东西。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者Ab Litt,Uzma Khan,和Baba Shiv在他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一旦实验参与者被告知自己功亏一篑没有得到心仪的奖品,那么相对于那些成功赢得奖品的个体,这些所谓的“失败者”往往不惜支付更高的价钱来赎回这件奖品 (这也是苹果公司“饥饿营销”背后的伎俩)。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未完成的目标,不仅强效,而且持久。心理学家Masicampo和Baumeister发现,那些被人为干预导致未完成的目标依然还会一直萦绕在实验参与者的脑海中,占据大量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实验参与者在接下来的其他需要认知资源的任务中表现不佳。通俗地讲,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心结”,也就是陈奕迅所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当父母一辈遭遇这种被剥夺感的时候,这样的心结会一直存留,并且随着时间不断发酵。如果他们诉诸自己来寻求解决方案,就会产生于类似中年危机的现象,一如去年热映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中男主人公渴望“旧梦重温”的心态。但是,一旦他们不是诉诸自己,而是把这一心结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么这种经由被剥夺感产生的渴望就会变成孩子们不可承受的负担。父母的殷切渴望会演化成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强烈控制欲,使得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设计路线,规划他们的未来,哪怕这并不是孩子们想要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父亲怀着“年轻时候不能成为一个棒球手”的遗憾,那么他就更倾向于把年幼的孩子送去棒球兴趣班;如果一个母亲年轻时候因为没有进入研究生院深造而遗憾,那么她一定会劝说自己的孩子去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当我们自己无法实现这些目标时,就让我们把不甘心扔给孩子们,让他们去代替我们实现吧!这就是被剥夺感的隔代传递效应。

而戏剧性的是,在虚荣心的浸润下,这种隔代传递会变本加利。在人前过得不如意的家长,往往会有更强烈的让孩子出人头地的渴望。为了捍卫自己受损的自尊心,家长们往往会鞭策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展开竞赛。在这场莫名其妙的“代理人战争”中,两家的小孩鸡犬不宁:莫名其妙多了个假想敌不说,只怕以逢年过节也不舒坦。而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在这样的被剥夺感中长大的孩子,一旦成为父母之后,又会将年轻时体会到的被剥夺感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变成恶性循环。

认识到自己的不圆满并去面对,是家长们需要做的第一步。一个勇于面对自己生活而不把缺失感推卸给他人的家长,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担当与平和。而意识到孩子并不是自己的工具或者代理人,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是家长们需要做到的第二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拥有更加平等与民主的家庭关系,也更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人生最大的修行不是度人,而是度自己。对于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父母更是如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相较于《夏洛特烦恼》和《港囧》中男主人公们的糟糕表现,希望每一位父母可以像《大圣归来》里的孙悟空那样,不抱怨,不推卸,坦然面对自己,重新做回孩子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就在澎湃这条新闻后面,评论也是分歧尽显。

 

正方认为,父母不应该因为给了孩子生命,就认为自己可以主宰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是你梦想的附庸和延续。还有一条也反映了时下遍布教育焦虑的现状:现在城市里到处是焦虑的家长,特别是妈妈。今天看到一句话: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当你教育一个男童,你教育的只有这个男童。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童,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可是,反方也大有人在:当大环境都这样做以后,你不做,你不怕未来孩子埋汰你对他不够严?以至于他和周围会各种才艺者格格不入?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华东师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多年的云妈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儿子面临小升初,妈妈发现魔都居然藏了那么多的“牛娃”,小学生的数学题用的概念是我们以前初高中时期的质数,复数;英语据说都要原版阅读和人机对考;语文,当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需要信手拈来;科技,需要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相关专业术语,不是科普版知识。一句话,恨不得把人类文明知识做成芯片植入人脑以供随时调用。

她发问:人工智能时代,提前学习就能免于落后吗?什么才是最需要培养的素质?什么知识才是最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游戏和创造力的关系急待跟踪研究,才可以真正对中国式学科化提前教育痛击。

另一位对教育有着独立思考的妈妈回答,不反对提前学习,如果确有兴趣和天赋。但现在很多孩子为了所谓的“锦绣前程”,在父母安排下被迫大量学习,大量刷题,强按牛头吃草,没有游戏和娱乐,把孩子的活泼泼的童年乐趣和求知欲都一点点磨掉了,不管他(她)现在有多牛,孩子的未来会很可怕。

 

记者发现,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大环境和焦虑的家长群中,有一些家长选择了不焦虑,也不人云亦云去补课,而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来培养孩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挖掘孩子的天赋和潜力,把孩子引向光明的未来。他们相信,培养出幸福的完整的人才是教育的真谛。

 

来源:澎湃新闻等

重要的是气质!39岁北京大妞 不只是身材好
高中也免费 期待13年免费教育的“鲶鱼效应”
丰子恺《文人珠玉》将出版 背后有一段动人故事
揭秘“十三五”规划草案背后的故事:24个月,“炼”出四宗“最”
犹太妈妈是这么教育孩子的 怪不得他们聪明富有
揭秘“十三五”规划草案背后的故事:24个月,“炼”出四宗“最”
揭秘大腕男明星背后的超级富老婆(组图)
49岁田震近期宅照被曝 染白发和友人聚会玩嗨
夫妻离异后孩子在幼儿园吃住三年 9岁仍未上学
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昨揭晓
教育数据:去年重庆有留守儿童89.6万人
揭长寿十个惊人迹象 适度焦虑 35岁后生孩子
高等教育面临的尴尬—— 光靠考评指标监管怎解办学困惑
一张9岁男孩作息表背后折射的教育焦虑和反思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考办法
“阿尔法狗”战胜人脑,教育工作者该多想想了
二手房市场交易火爆 背后隐藏一条灰色产业链
拥抱“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考办法
二手房市场交易火爆 背后隐藏一条灰色产业链
教育部发布通知 研究生招生不得录取未经公示者
政策好补贴多电池能游泳
解读荣威e550热销背后的成功密码
中福会少年宫:揭秘"大理石大厦"背后的故事
19岁妹子在星巴克纸杯上画出了花
该焦虑的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自己的不进步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