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京四合院存史“立传”

2016-03-20信息快讯网

“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元代诗人笔下如此诗意的“百万家”,便是今天的北京四合院。

然而,有着灿烂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北京四合院,总量已由清乾隆时期的26000多处,锐减为现存的形制较完整的四合院仅千处。

四合院文化形态如何长存于历史记忆中? 四合院建筑如何保护、利用和创新改造?

日前,由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历时五年编纂的大型北京风物志书 《北京四合院志》 问世,首次对北京四合院进行大范围摸底,将北京市截至2012年存在的形制较为完整的923座四合院一一记述,逐一展示其方位、形制、建筑特点、现状面貌,为北京四合院存史“立传”。

923座院落逐一展示

翻开这部厚厚的百万字志书,仿佛翻开了厚重的北京历史。北京城独特的基础风貌,庄严肃穆的古都之美,尽在记述一座座院落的文字、图片中。

4000余幅四合院建筑图、700余幅院落平面图、40余幅街道示意图和政区图,文字和图照相映相扶,全面记录了北京四合院的缘起与形制,理念和文化。而这些实例资料的调查和整理,更是始自2002年,算来长达13年之久。

《北京四合院志》 副主编、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谭烈飞介绍,入选志书的四合院有严格的标准,首先必须是民居,皇宫、王府、寺庙等不在计数范围内;二是必须是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四梁八柱”,院落完整,包括正房、东西厢房以及倒座房。“这部书的一个特点是其权威性,我们利用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以及北京市文物局古建所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撰写而成。”

四合院肇始于740多年前元代大都建城伊始,发展成熟于明清两代,清中期渐臻完善,步入巅峰,乾隆时期绘制的 《京城全图》 计有大小四合院26000多所。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巨大变革,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四合院的物质形态逐渐退出历史,向文化遗产转换。

谭烈飞介绍,书中最具价值的,是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精心绘制的院落平面图,“每个院子的台阶、柱点、廊子都精准绘制,其规制、规格、建筑形式都能反映出来,后人凭借这张图,就能对四合院进行原样复建”。

书中还将清代北京部分地区院落图和现代卫星影像图相对照,可领略两百多年间北京城市的传承与发展。

谭烈飞说,四合院普查一向薄弱的北京郊区县此次也有重大发现,房山区南窖乡、佛子庄乡新发现的十余个清代古四合院,规制严格,保护完好,最大的为四进院落,特别是垂花门的雕工非常精美。

“曾经的辉煌让人震撼”

北京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中国人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

谭烈飞说,四合院的营建讲究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合院建筑的精髓,是房子的建筑结构,特别是梁、柱的使用,传承了四梁八柱的营造法式,遇地震时“墙倒屋不塌”,“现在有很多‘类四合院’,外表看是四合的,可是两侧墙没有柱子,墙一倒整个屋子就全塌了,抵御不了强震,所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和后来人偷懒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实地调查后,我们感觉,北京城内这些四合院确实曾经有过辉煌,一些院子的建筑规格、砖雕、大门,让人觉得很震撼。”谭烈飞说,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十分讲究,房顶用什么瓦、门上钉多少钉、雕饰是什么内容,处处有学问。即便沦落为拥挤不堪的大杂院,也可从雕饰中窥见其曾经的风貌,很多砖雕、石雕和木雕,做工精湛,图案有花草鸟兽,福禄寿喜,岁寒三友,有子孙万代、鹤鹿同春、麒麟卧松等,反映出院主人的品位与追求。

正如作家邓友梅在《四合院》一文中所写:“四合院是中国古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体,艺术、美学思想的凝固物。四合院是砖瓦石当作笔墨纸,记载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

留住乡愁,留住古都风貌

四合院是“老北京”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凝聚着北京的厚重历史。跨车胡同内的齐白石故居,北平沦陷时期,住在这里的齐白石为拒绝汉奸日寇骚扰,多次在大门上贴上“画不卖与官家”等字样。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的旧居,在这里,老舍创作了《龙须沟》 《茶馆》 等24部戏剧和3部长篇小说。

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历旧城改造,80%的老北京四合院消失了,一些四合院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一些成为了大杂院,还有一些成为了餐厅和酒店,虽装修精美,却缺少了“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老北京生活气息。

所幸,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四合院的重要性。日前,东城区宣布,将在“十三五”期间集中恢复一批胡同、四合院的传统风貌。在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更是强调,过去的建筑和街区是浓缩的历史信息,在城市中游走,就是要置身于历史之中。

《北京四合院志》也设专篇记述了四合院的保护、利用和嬗变。谭烈飞认为,城区四合院的保护一定要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共生。同时,在大力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的同时,如何将原住民、原住民文化保留住,也是值得注意与研究的,“现在走进胡同、四合院,百分之七八十都不是原住民,因为生活条件跟不上了。保障、改善四合院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是非常重要和非常现实的,比如增加一些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上下水、供暖等生活设施。”

此外,谭烈飞认为,对承载着历史痕迹与记忆的院落要慎拆,“五道营胡同,著名学者、被称为‘北京通’的金受申的故居就在这个胡同口,在城市改造中夷为平地,建成了环城公园,公园里还有他家的柿子树,试想,如果公园保留他的故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是多么具有情调的事情。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象征,凝聚着北京的历史和北京人的乡愁,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北京的四合院。”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