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喧嚣的时代,越要开启童蒙教育

2016-03-25信息快讯网

1写汉字的中国人本应该是天生的艺术家,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图像教育的环境中成长。可现在教小学生写汉字却是按笔画多少来教———这种教法真是很致命的。

童蒙就是儿童尚未开启智识的蒙昧时期。广义地说,没有开启心智的人,不分长幼,皆可视为童蒙,故东晋的葛洪 《抱朴子·诘鲍》 说:“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所以,成年人不学习,则心暗智愚,他们同样也需要像儿童那样学习。

开启童蒙从识字开始。所以,识字不但是学习的初阶,也是开智的基础。显然,如何开启童蒙教育便显得至关重要。前些日子,我在书店见到一部线装 《论语》,打开一看,每页的上半边是白描图,用来表现下半页的文字内容,图文并茂,让人一看就懂。而文字部分,大字是正文,夹行小字是注释,解说字义,阐释文意。这是一本很好的童蒙教材,其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开启童蒙方面是非常用心的,思虑周详。

《论语》 开篇论述的就是学习。第一段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耳熟能详,经常侃侃而论。我曾经几次在大学课堂上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好多同学给的答案是:读完书要经常温习。为什么要温习呢? 是因为复习了,考试便能得高分,兴高采烈,“不亦说乎”? 可是,这样的应试教育,学生在高考前的高三阶段犹如炼狱,怎么会“不亦说乎”呢? 应该是“不亦苦乎”才对呀!

可事实上,当时追随在孔子身后的学生确实很高兴。为什么呢? 说明我们今天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意思。问题主要出在简体字上,因为“习”字被简化了,它不是繁体字的“習”。可以发现,“習”字的上部是一双翅膀———“羽”,下面是一个“日”。太阳出来了,母亲带着孩子学飞,因此“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读了书就应该去实践它,在实践中获得领悟,豁然开朗,无比喜悦。

如今,很多学生常常会错文意,这恰恰说明今日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在我看来,现在的汉字教育并不成功。教习汉字的语文课本,基本是按照笔画多少来编排的。小孩子学写字,是从“一、二、人、丁、工人”这些笔画少的字开始,再逐渐增加到笔画多的汉字。我们总是以为,笔画少的字孩子好记,而笔画多的汉字写起来容易写错。如果根据这个思路,那汉字就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和拉丁文没有本质的区别了。如此一来,中国人实在太累了。试想,英语国家的人只要学习26个字母,而我们至少要学习3000到5000个字母,怎么记得过来呢?! 所以,小孩子写错别字不足为奇。

可这种对汉字的理解和教法是很致命的,可以说是把中华文化的灵魂给阉割掉了。从古代开始的两千多年来,教授汉字都不是这样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童蒙教材 《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初”“性”“善”论笔画都不少;《千字文》 开篇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黄”和“荒”就更难写了。这就是古人编的童蒙教材,并不考虑汉字的笔画。为什么他们敢这样做,不怕儿童接受不了吗? 其道理就在于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例如“馬”,上面就像马背上的鬃毛,一笔到底的曲笔,像马的身形,而下面四点像奔腾的马蹄。写起来多么富有想象力,也多么优美。再比如“島”字,鸟下面是山,为什么? 因为鸟不能站立在水面上,这表示四面是水,中间凸起的陆地,也就是水中的山,多有诗情画意。老师讲明白了,儿童听得津津有味,马上就能记住,何必拘泥于笔画多少呢?! 拘泥笔画完全背离了汉字的正确教法,更把中国文化的特点给抹杀了。写汉字的中国人本应该是天生的艺术家,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图像教育的环境中成长。古代中国确实如此,中国画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可自从按照笔画教授汉字以来,我们绘画艺术的世界地位又如何呢? 一个艺术的民族变得没有美感,眼里无画,胸中没诗,能说童蒙教育成功吗?!

2

光读图识字是不够的,由图及义,传授“自然”之道,学习如何做人,立身为本,这是童蒙教育的进阶。

童蒙教育从读字发轫,从美丽的图像迈向抽象的字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而且从小就烙印在脑袋里。中国古代男尊女卑,那么“婦”字怎么写呢? 女字偏旁表示性别,右边是一个扫帚,男主外,女主内,拿扫把打扫家庭。发什么音呢?“服”,服从的服,意思是女性要服从男性。可见,在文字释义的时候,就已经把男尊女卑的观念深深地铭刻进脑海里。

魏晋时代的思想家嵇康 《游仙》诗:“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显然,光读图识字是不够的,由图及义,传授“自然”之道,学习如何做人,立身为本,这是童蒙教育的进阶。《论语》 第一章是 《学而》,讲的全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和行为规则,如孝悌、忠厚、诚信、仁慈、和敬、谦恭、守礼等,立身处世才是学习最重要的根本。所以,孔子把学习的进阶归纳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做人和学习知识的次第上,孔子坚持的是培养人的人本主义。这是儒学的根基,构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强调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

“仁”,是发自内心的慈悲,是胸怀,是情感。没有对人的关爱,如何与人相处?!“仁”还是情商,一个人和其他人相处,一群人要融合相处也考验各人的情商。

“义”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没有原则的人便是墙头草,根本立不起来,也不可信赖。人与人相处,要有情商,情商需要靠“义”来维持。没有义,就只有利,利是走不远的。

“礼”是规范,上下左右相处之道,还需要“礼”来规范它,这就是秩序性。

“智”是对于天地人生的洞察而产生的根本智慧,不是拘泥于眼前蝇头小利的小聪明。

“信”是品格。人无信不立,一直扩大到家族、团体、国家,无信皆不立,所以信是所有道德基础。

可见,童蒙教育已经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的培养教育紧紧融为一体,《三字经》 也好,《千字文》 也好,都讲这个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如果懂得仁义礼智信,我们给孩子应该传授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不是知识,知识并不那么重要,我们应该传授给他的是品格的培养,人生的智慧。

3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榜样,是最初的童蒙教育。可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

在如今非常喧嚣的社会里,为什么要重视童蒙教育呢? 因为它在培养未来社会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怎样教育下一代,它决定了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也会影响我们这一代的归宿。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十年浩劫”那个很不幸的年代,后来又遇到拜金主义的风潮,守本分的老实人吃亏,名利地位通过争抢获得,有段时间甚至公开鼓励“黄灯抢着走,红灯绕着走”。总之,什么法律规章都不要当真。无论团队还是国家的管理,让遵纪守法的人吃亏,社会就会急速地沉沦。沉沦的后果是仁义礼智信变成了刁蛮泼赖贪,国之不幸,莫此为大。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变得不相信道德,鄙视高尚,纷纷追求实用的技术手段,短视压倒了远见,利益打败了道德。在教育方面,便是追求实用性知识的灌输,培养孩子的时候片面追求智商,崇尚“聪明伶俐”。

虽然那个特殊的年代早就过去了,可我们的教育仍然有一些方面不太成功。它主要反映在,我们的主要精力没有去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重视对年轻一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而是不停地灌输“知识”。灌输什么呢? 你现在跟孩子讲,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那么有的家长马上就质疑道:万一他的同学不老实,我的孩子岂不是要吃亏? 因此,我们的父母都在教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吃亏,甚至是强人一头,密授钻营手法。或许家长们以为,孩子从小不吃亏,长大就肯定不会吃亏,还能在功利的社会里“出人头地”。

不久前,在美国发生的校园凌虐案件,几位中国女留学生围殴一位女生,把人家打成什么样子了! 身心侮辱,手段凶残,这种校园暴力在中国没有人真管,最多写个检讨。在美国,围殴同学的女生全部重判。对于公民的身心伤害不是批评教育,轻罚了事的犯规问题,而是入罪的法律问题。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家长赶到美国,企图收买受害者和证人改变证词,用钱摆平。这就是我们“红灯绕着走”教育的结果,以为有钱就是老

大,使横走遍天下,咱不差钱,用利益扭曲公正。这回,这些家长领教了法律的严正,他们将以妨碍司法公正被提起公诉,等待严惩。

这件事应引发我们更多的反思,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榜样,是最初的童蒙教育。可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更有甚者,还把邪门的做法交给子女,例如拿钱让孩子在班级里面收买选票等等。很多孩子的不正行为,背后有家长的身影,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家庭教育中,父母亲不重视孩子的品格培养,一门心思放在开发智商,使得中国的孩子其实相当可怜,没有玩伴,没有童趣,没有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请告诉我,我儿子该不该去读英语补习班? 我问他孩子几岁,他说两岁。我问,为什么要上英语班呢? 他说,别人的孩子更小就上了,我儿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告诉他,人生追求的应该是不要输在终点线上,而不是不要输在起点上。我们现在根本不是输在起点上,而是抢跑。为了所谓的“知识”,从小拼命地灌,琴棋书画,算术英语,牺牲掉其它的一切,就为了在考试上出人头地。简直是在折磨孩子,让他从小就为了分数和高考等实用的目标奋斗。结果一旦考上大学,仿佛到了终点,一下子松懈了,真正成材的并不多。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问中国近几十年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根子不就在功利主义的教育吗?

再说我的另一位朋友,他让孩子在高中以前顺着天性成长,开眼界、重实践,在玩中长大。快要升高中时,父亲跟孩子说,你要上高中了,再往前要上大学,以后的路要自己走,你看,是不是该发奋学习了。这孩子想了一晚,告诉爸爸说,是应该读书了。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进高中时,成绩基本上全班垫底,惨不忍睹。但是,他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很快,他的成绩就飞跃式发展。而且,这孩子以前玩得多,视野宽,情商高,肯吃亏,会帮人,同学们都喜欢他,推举他为班长。到学期末,大家选举他为三好生。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班主任后来把本该属于他的三好生荣誉给了别人。班上的同学知道后很愤怒,跑到学校去告。不可思议的是,就当几十个学生跑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是这个孩子把大家劝回来。同学们告诉他,你吃大亏了,当上三好生,高校自主招生时会非常有利。然而这孩子跟同学说,没必要去争。后来一直到高三,要考大学了,孩子的家长到学校去,班主任握着他的手说,前年的事真对不起,今年无论如何都要让你儿子当上三好生。他父亲一头雾水,回去问他儿子,才知道事情的经过。可儿子这时还是跟父亲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过去就不用再提了。他父亲当时听了什么感觉呢? 被彻底感动了! 他发现儿子的内心那么强大,比自己还要强大,感到对儿子可以放心了。后来,

他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国外著名大学。

讲开智,就要开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以前国内流传 《阿凡提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在国外遭到冷遇,因为里面总是教人占便宜、骗人,想办法怎么去坑人一把。这不是智慧,而是狡猾。对于儿童,我们更应该教他们厚道、慷慨、友爱和正直。

大智慧是要看透人生的本质,洞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古代的童蒙教育有个很经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有个孩子掉到水缸里面,司马光急中生智,拿起石头把水缸打破了,用最快的速度和最正确的方法把人救出来。这不是脑筋急转弯,而要告诉孩子很多东西,首先生命是最宝贵的,人命重于器物;其次,遇到大事要冷静,才能正确处理。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遇事不慌,要有定力。孔子在 《大学》 里面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人生要懂得“止”,当止则止,不要一直往前走,不要一直滔滔不绝。得到大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要“知止”,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要狂奔而趔趄,不停地稳步走便是快,在错误的路上停下来同样也是快。人生知止,止于至善,智慧之光就自然闪现出来。大智慧是人类共通的。佛教讲,由戒入定,由定生慧。戒,就是当止则止。只有进入息心静悟的境地,才会得到真正的智慧。佛教禅修的法门只有两个字:“止、观”。止,能把心头的各种念头定于一点,止于一处,便可入定。如果进一步把止于一处的念头都消解掉,便能够观照大千世界,发现整个世界是亮堂堂的。一切的事情你都看得明明白白,开启了智慧,这就是禅。

做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还必须有健强的体魄。当今的大学生,很多人体育课上不了,有些学校的军训也徒有其名。还有的体育课本来就在室内体育馆上,没有太阳晒,就列队站立,还经常有人倒下。一些年轻学者表面上看白白净净、貌似魁梧,实际弱不禁风。这种身板是从小呵护娇宠出来的,吃得精细,没有经风雨吹打。

我们的教育,第一位的应该是练就强健的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都不用说。其次是情商教育,要让孩子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吃亏。不吃亏是不需要教的,肯吃亏才是要教的。教育的第三位才是知识。

童蒙教育要造就的是有主见、有理解、有领悟力、有品格、有爱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才。这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