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疫苗”何以未波及上海?原因在此
严格的制度、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监管,使得疫苗这一特殊产品在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各环节,都扎紧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问题疫苗”涉及省份之多,令人咋舌。人们发现,作为医疗重镇的上海却幸运地置身于“问题疫苗”之外。
每年上千万支的疫苗接种量,即使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二类疫苗,每天的接种量也有数以万计,上海又为何能躲过这次问题疫苗的侵袭?当地疾控中心的答案并不复杂:严格的制度、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监管,使得疫苗这一特殊产品在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各环节,都扎紧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项事关千家万户、特别是广大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特殊产品,我国对疫苗的采购经营和使用环节有着明确的制度安排。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家对第一、二类疫苗采取了不同尺度的管制,相对而言,二类疫苗在使用上则实行市场化,生产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供应,而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供应,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供应。
但这并不意味着二类疫苗就可以在市场“天马行空”。实际上,对于二类疫苗及冷链等运输、储存乃至使用环节,《条例》也都有明确规定,但此次“问题疫苗”遍布全国的网络和渠道下线,长达5年的非法贩售而未被及时发现,不仅是不法分子对市场规则的践踏,更暴露了疾控系统相关机构、企业、人员对制度的漠视、执行的不力,暴露了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监管的疏漏、责任的缺失。
相形之下,上海对于制度的落实、规则的执行更为严谨,更注重细节。这得益于上海长期以来形成的较强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比如,在二类疫苗管理中采取统一采购调拨,确保疫苗采购渠道可靠安全;规范疫苗储存和运输流程,提供安全的冷链保障;对于进入上海的疫苗,无论源头来自何方,大到企业资质、批签发证明,小到疫苗储运途中的温度记录,都有细密的要求,确保了在各个环节都能力求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