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

2016-04-08信息快讯网

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信息快讯网

工业革命后,为了扩大产品销路,资本主义的足记几乎踏遍了世界每个角落。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各国进入上海,贸易拓展也理所因当成为了他们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中西贸易带动了上海的航运、经济、商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使这座小渔村得以在短短数十年间一跃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今天“上海热线文化”就来和大家聊聊清末时期上海的对外贸易。

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信息快讯网

清末,上海对外的贸易相对而言较为有限,仅与日本以及南洋各国有往来。与日本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大量的铜材,并向出口丝绸、棉布、棉花以及大米。

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信息快讯网

上海为何要从日本进口铜材呢?

铜在中国古代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众所周知,古代铸币材料主要以铜为主。铜钱的铸造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并作为流通货币一直延用至清末民初。且生活中的诸多器皿也需要用铜来铸造。

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信息快讯网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商品交换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当时中国采矿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包括最著名的国产铜——云南“云铜”在内的一些铜矿均难以供给,从而酿成了“钱荒”。

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市面上的铜钱流通无碍,限制黄铜器皿的使用,并且大量收购铜器用以造币。

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信息快讯网

在“节流”的同时,政府十分重视“开源”。与中国最近的日本,便成了进口铜的最佳产地。其实,早在顺治年间,朝廷已经派船前往日本购买铜材。到了康熙、雍正时期,以进口铜材铸造的铜币占了流通货币的60%以上。那么,清朝从日本进口铜的量,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原来~上海是这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信息快讯网

据统计,上海进口的日本铜每年约为500吨,价值白银200万两。从上海出口到日本的丝绸、棉布、棉花以及大米总的价值也在200万两左右。

至于,为何要选择上海作为进口主要城市,根本原因在与地理优势:上海是南北洋沿海城市的中转站,有利于埠际贸易;地处长江入海口,对外交通方便,与日本更是隔海相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