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好好从艺30年 迎来传统戏曲"大好时光"

2016-04-11信息快讯网

今年是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从艺30年。30年,她见证过老师们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上世纪80年代,也经历过“观众比演员少”的90年代,现如今一系列政策利好和年轻观众的大批涌入,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再度复兴,谷好好和其他昆曲人一样看到了机遇,看到了“大有可为”的希望。

带着这份豪情,担任团长3年来,由谷好好主抓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川上吟》先后让黎安、吴双“摘梅”成功;青年人才培养的“学馆制”初见成效,4月7日,上海昆剧团宣布启动《临川四梦》巡演,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将其笔下《牡丹亭》《紫钗记》《南柯梦记》《邯郸记》4部作品首次以大戏的形式集体亮相。兄弟剧团赞叹上海昆剧团的魄力,谷好好说,这是上昆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行当齐全的福分。走进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团三个排练厅档期从早排到晚,驻团周周演、剧场演出、公益讲座的日程贴满公告栏。这位刀马旦出身的团长让以慢著称的昆曲艺术,在这座海派都市,耍出了“刀马旦节奏”。

公益普及、培育市场,寻找“一起慢慢变老”的观众

风风火火的刀马旦也曾尝尽落寞。上世纪90年代,戏曲市场低迷,昆剧团一年不过几十场演出,进团不久的谷好好和她的同学只能跑跑龙套,好不容易捱到唱主角,台下的观众比台上的演员还少。“最难的时候,我们甚至端起了盘子!一晚上能有四五十元,比院团的工资还高!”

面对外界的诱惑,谷好好从未想过放弃舞台,晚上打工,白天仍坚守在练功房,一边哭一边压腿,摔了刀枪捡起来再练。和代表作《扈家庄》里的扈三娘一样,谷好好是团里出了名的“拼命三娘”。

酒香也怕巷子深。谷好好深知不能一味埋头练功,1997年她和同学主动出击,策划了“昆曲走向青年”见面会,走进校园培养“一起成长,慢慢变老的同龄观众”。最开始并不顺利。“台下的同学是被老师关在礼堂强迫观看演出的。为了逃避观看,有人甚至翻墙而出。”这样的尴尬局面让谷好好很不是滋味,大家商量着改进方式:“学生嫌一出戏太慢看不懂,我们就打散,从最基本的生、旦、净、末、丑行开始讲解。”

在谷好好和她的团队的多年努力下,上昆走上了公益普及、培育市场、回馈票房、反哺创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道路。如今的上海昆剧团已有万名固定会员,这些新戏迷绝大多数是高校学生和白领,不仅买票看戏,还自发探班、拍剧照、写剧评,专业程度不让专家学者。为了戏迷们,上昆还专门开设了“昆曲跟我学”课程,今年3月的春季班增加到16个。谈起这批新票友,谷好好很自豪:“他们看、听、评、演、唱样样在行!”

创新管理,让老有所用、壮有所为、少有所长

环境好了,观众有了,“接下来更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事”,谷好好爱把上海昆剧团的“五班三代”挂在嘴上,完备的人才结构是上昆的宝贵财富。

可是,照顾好这一大家子,让老有所用、壮有所为、少有所长,绝不是件容易事。谷好好认为,要为中坚力量打造剧目,让他们成为领军人物。去年,花脸演员吴双凭借新编历史剧《川上吟》夺得梅花奖。感谢团长力推之余,他更佩服谷好好的胆识,“要知道,昆剧以生旦戏见长,给花脸排一出大戏的机会几乎是零,可偏偏谷好好做成了。”

2015年,一批“90后”演员进了团,剧团30岁以下演员比例一下升至63%。如何让他们快速成长?在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昆推出了青年人才培养的“学馆制”,计划用3年时间传承排演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今年5月底,这批处于“实习期”的演员即将完成第一次汇演。卫立是团里最小的演员,忙着传承《长生殿》的同时,他迎来了更大的机会:以男主角身份出演《南柯梦记》,“这可是几代前辈老师也没有的机会,剧团对我们的培养,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

培养青年人才也激活了老艺术家的艺术活力,他们参与到活态传承中,直接推动了年轻演员的成长。此次推出《临川四梦》四台大戏,老艺术家们几乎全员出动,不但参演,还成为导演、艺术指导、艺术总监,亲自指导后生。

“刀马旦的节奏”成了谷好好的管理特色。“我们有个微信群,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我都会在里面发一条天气预报。”谷好好说,这既是温馨提示,也是“人肉闹钟”,提醒大家该起床干活了,“全团的人每天围着戏转,那就对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