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最有个性的展览让你大开眼界:画完还是没画完
如果你最近有机会到美国,如果有机会去大都会的布劳耶分馆,一定会看到一堆半成品。“哇靠,我机票都买了,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老子要暴怒了。
不过等火气消了,仔细想想,你会拍着粗腿说,哇靠,这么精彩的展览,这么逆天的策展!
的确,这个展览是我看过最有个性的展览,简直是践行了美邦的广告语,不走寻常路。对呀,完整的艺术品天天看,这次就给你看个不一样的。
展览名为《未完成:看得见的思想》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的开馆展。所有参展的的艺术品都是没有完成的状态。有些确实是没有完成,有些可能只是看起来没有完成。
从文艺复兴的达芬奇、拉斐尔到伦勃朗、鲁本斯,再到梵高、塞尚,从头看下来,简直就是一部西方艺术史的书写过程。这比白纸黑字的教科书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
那么话说回来了,艺术作品到底画到什么程度能算完成呢?这大概是每个艺术家和观赏者都曾思考过的问题。带着这个困惑,我们走进“未完成:看得见的思想”展。
这是展览中最早期的作品:扬 凡 艾克的《圣芭芭拉》,扬 凡艾克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北方艺术的佼佼者,众所周知的是他画的那张结婚照,写实水平堪比单反照相机。学界关于这幅画到底是故意未完成还是创作中途中断,一直有争议。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带有手稿痕迹的作品想象艺术家的绘画过程,这就是有图有真相的典型代表。
达芬奇的《女人的头像》我们可以看出脸面已经刻画的非常细腻而头发却还是草稿模样。说达·芬奇,我们能自然联想到他久负盛名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他自创明暗转移法、画面看上去含蓄、深涵、富于理智、过度象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我认为现在有很多3d绘画和达芬奇的刻画相比简直就是弱爆了。
这是拉斐尔在1775年绘制的西班牙贵族肖像,图中一个哈巴狗形空白,贵族肖像的面孔也被抹去,不知道是画家对自己绘画作品的不满意涂抹掉,还是想表达其他的含义呢?不过我认为是前者,优雅完美的拉斐尔怎么会允许出现一点瑕疵?
图为梵高的《瓦兹河畔》画于1890年。不得不说,草稿上的每一笔都很梵高。
塞尚的《绿罐子里的牡丹花束》,画于1899年。当西方艺术史一次次远离高度润饰而渐渐趋向于朴质,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这一点在梵高、塞尚和毕加索的多样性的未成品前可见一斑。
毕加索作品《在红色扶手椅女人》左《查耐尔之家》右。毕加索有很多作品都都暗藏“绘画密码”。毕加索1931年完成的雕塑《女人的上半身》,这是一件挑战传统审美准则、恶作剧般的抽象雕塑作品——作品雕刻的女人只是一个简约的轮廓,没有头发、没有眉眼,唯独胸部的夸张处理显示出人物的性别特征。它被推向了“手术台”,X光的扫描显示其内还有另外一件作品。照片中可以看出明确的形状和线条,还有大块的颜色。由于技术原因,在图像中还若隐若现地出现一团白色的气体,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图中就是毕加索的雕塑《女人的上半身》在x光下的样子。
蒙克的自画像画于1930年。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的《呐喊》人尽皆知,表达着强烈的苦闷,他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这个作品是"EXCEL小王子"蒙德里安作品《双线和黄色的组合》,画于1934年,说好的三原色呢?
波洛克的《No.28》画于1950年。波大师创作从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一边走一边滴,人称“行动绘画”。话说他的作品真是看不出来啊,多一笔少一笔完全没区别!!!
图为爱丽丝 尼尔作品《詹姆斯亨特黑人新兵》,画于1965。尼尔是20世纪先驱女艺术家,也是最重要的肖像画画家之一。据说,画中的这个人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座位上,当时新兵即将参加越战,这幅肖像画描绘了一个生活被打乱的人。所以,朋友们且行且珍惜吧。
弗洛伊德的《倒影自画像》,画于1965年。在此幅作品中,艺术家只完成了脸部,画布的其他部分依旧只是纷乱的线条。如此一幅半成品却别有一番韵味。
玛丽亚·拉斯尼格的《你或我》画于2005年
马歇尔的《无题》画于2009年。
这些未完成的艺术作品,或是线稿,或是一方空白的画布,或是大的色块;而这些恰恰使得艺术中的每一个点得以激发。
展览把艺术家对作品的探讨的细微痕迹呈现在观者面前。观者想象自己就站在这些艺术家的身后,看着他们不停的修改、创作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半成品”来解读艺术家对艺术“完成度”的观点:艺术品何时才算完成?艺术家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对此进行判断?文艺复兴以来,历史上哪个时期的艺术家们最为大胆地探索 “未完成”的主题?这些对当代和现代艺术造成了哪些影响?我认为未完成的作品加上我们的想法,才是这次展览的最完美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