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与中国”研究全球升温
眼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二战犹太人历史回顾展之“马尔科瓦的撒玛利亚人”主题展览正在展出,波兰军官维托尔德·皮莱茨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一份来自波兰卧底的报告》被推荐给观众。而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搜集整理档案显示,二战期间波兰外交官罗莫也曾协助一批犹太难民从日本转移到上海,下一个主题展正在筹备中。
上海犹太人研究专家、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聚焦“犹太难民与中国”的海内外出版物、新发现档案、学术展览密集亮相,对这段历史的热情和关注正在全球升温。在学界看来,来华犹太难民这一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愈发突出,它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重要补充,也凸显了拯救和幸存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宏观主题,凝聚了人性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观。
二战期间,中国成为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避难地。自1931年到1945年,先后有3万左右犹太难民来到中国避难,其中上海接纳了逾2.5万人。有关这段历史的研究,早在1941年就开始了。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继续系统挖掘这段历史,去年已启动推出第一期《逃亡与拯救》等6种图书。第一期系列图书涵盖了103个故事、600多幅照片及绘画,生动再现了犹太人在上海得到救援组织救济后,谋求生计开出许多小店铺、小餐饮和小工厂的生活画卷。丛书首发亮相2015年法兰克福书展时,就引起了国际读者强烈反响,曾获中国人帮助的犹太家庭后辈,专门在海外建立了主题网站,用来联络有同样遭遇的犹太家庭,表达他们对中国人的感激之情。
1942年,占领波兰的德军屠杀了大部分居住在马尔科瓦村的犹太人,德军还以死亡为恫吓,强迫村民搜寻藏匿的犹太人。25名被擒获的犹太人死在德国宪兵的枪口下。尽管目睹了如此惨剧,且明知帮助犹太人会招致杀身之祸,马尔科瓦村的9个波兰家庭依然为犹太人提供藏身之所。
在学界看来,无论是学术展览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还是皮莱茨基、莱维等集中营亲历者的血泪叙述,都承载着共通的人性情感与使命诉求。今年2月底,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在沪举办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犹太人居住区:威尼斯和上海”学术报告会,今年下半年计划举办“意大利邮轮拯救犹太难民来沪80周年”纪念活动。
王健说,关于犹太难民的研究如同一本本历史底蕴深厚的大书,其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包容性正得到全球关注和认可。“普通人的历史纳入研究视野后,历史知识也通过各种形式面向民众传播,最终转化为民族的共同集体记忆,人类热爱和平、命运与共的使命感得到升华,既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友谊,也凸显了拯救和幸存的宏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