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杂志今发表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3400万年前气候变化影响人类起源
报讯(记者 许琦敏) 洪灾、暴雪、龙卷风……你以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这样的? 那实在太小儿科了。最近,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大量地质、化石证据发现,早在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的剧变所导致的物种灭绝,彻底改写了人类的演化路径——曾繁盛一时的亚洲类人猿灭绝,而非洲类人猿种群则逐步壮大,最终向人类演进并走出非洲。今天凌晨出版的美国 《科学》 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篇论文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西南的距今3400万年的6种灵长类化石新属种,其中包括1种类人猿、1种眼镜猴和4种狐猴一样的灵长类。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倪喜军研究员介绍,他们在大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这些新化石以及发现于缅甸、巴基斯坦、阿曼、埃及等地的相近时期灵长类化石的演化支系,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发生于3400万年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灵长类的演化轨迹,这种影响如此巨大,甚至关系到人类的非洲起源。
那时,地球正处在始新世向渐新世过渡的阶段。在距今3400万到56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湿润,大多数时候,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茂密的森林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陆地,热带丛林的标志性植物——棕榈树,一度分布到北极圈。多种多样的早期灵长类动物,也就是我们人类的远祖,几乎在所有大陆上都有它们生活的印迹。
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发生剧变,地球从始新世进入渐新世,也由此从大“温室”变成了大“冰屋”,这个过程持续了40万年。在这段时间里,南极的冰盖急剧扩大,海平面急剧下降,森林大面积消失,热带雨林退缩到低纬度地区,干旱开阔的生态环境急剧扩展。这一全球性变化,使地球上的动物群和植物群近乎重新洗牌,在欧洲被称为“大间断”,在亚洲北部则被称为“蒙古重建”。
灵长类动物对温度非常敏感,逐渐变得干冷的气候导致其大量灭绝——原来繁盛于北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灵长类近乎完全灭绝;在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仍然保留有热带丛林的区域,灵长类得以幸存。
亚洲原来也许有望成为人类起源的中心,但经此剧变,原有的大体型类人猿全部灭绝,只有狐猴型的灵长类存活下来。在此后约1000万年间,这片大陆上没有类人猿出现,直到距今约2000万年时,才有另一支类人猿从非洲扩散过来。非洲经历这场剧变的情况正好相反,狐猴型的灵长类几乎完全绝灭,类人猿的种群数量急剧增加,甚至占据了大多数的灵长类生态位——于是,这40万年的气候剧变,奠定了非洲成为人类起源地的局面。
受迫于古气候环境剧变的压力,动物演化支系发生了明显的再组织,倪喜军和他的团队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演化滤器”效应。始新世一渐新世过渡期这个“演化滤器”,使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变化直接导致现生类人猿主要支系的产生。
类人猿是指包括人类、猩猩、长臂猿、猕猴、叶猴等的各种灵长类。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出现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在经历了始新世一渐新世“演化滤器”作用之后,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而非洲的类人猿却走向了繁盛之路,最终在非洲演化出猕猴和叶猴等旧大陆猴类、各种猿类以及人类。
为何这一“演化滤器”会在亚洲和非洲产生不同的结果? 倪喜军说,也许亚非两地植被和古环境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主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随机因素可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真是如此,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尽力避免气候环境发生剧变,让不可控的、随机起作用的“演化滤器”在人类尚未准备好之前不要起作用。
英菲尼迪《非凡搭档》向壹基金捐赠"敢爱梦想基金"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