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劳动节”,你知道几个?
锵锵锵锵!一年一度劳动人民的节日又来到了,辛苦了一年的大家如果不怕堵在高速路上遛狗,或是到热门景区看人,就请做好心理准备出门撒欢吧!
“五一”劳动节施行的历史不长,古时也未有过放假这一说,但是古人劳动的辛勤程度未必比今人弱哟,古诗里描述劳作的场景不少,一起看看吧!
最早记载劳动“节日”的是《吴越春秋》的《弹歌》,这首歌谣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得生动、有气势,还流露出古人对自己学会制造狩猎工具的自豪和喜悦。
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曾被孔子概括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被儒家变成了一部具有政治、伦理道德教化意义的经典,但实际其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自然,劳作的场景也少不了。
《七月》描绘的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还有更为熟悉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流露出农奴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满情绪,但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情景描写得尤为生动。
东晋时期中国有个著名的“农民”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他回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之地,盖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逢人也不说官场事,只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类的农事寒暄,每日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一个自得其乐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当时人们的劳作场景也可由此脑补了。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辈出,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著名诗篇也不少。最家喻户晓的当数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仅20个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
李白一生写诗无数,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他的《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描写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李白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白居易也写过许多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诗篇,著名的有《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岗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这首诗里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相比之下,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则描写的是另一种劳动景象。农民通宵打稻谷,抢收抢种,和天气赛跑,全家齐上阵,亲友来帮忙:“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题诗里又是这样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把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节日,也没有一种特定的仪式庆祝劳动节,但劳作是古人生活的常态,我们从千年的古韵里,依然能够读出勤劳质朴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