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式”逆行,力证优质内容赢了

2016-05-16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打败李世石的AlphaGo能用来炒股吗? 太空轨道会不会因为太挤而发射不了新的卫星? 跳伞和蹦极的体验有什么不同?在问答社区“知乎”上,这些奇思妙问引来的热门答案一点都不无厘头,而是内行们的专业见解。

创立五年,知乎践行着自己对优质内容的执著。虽然一直有人质疑,认为知乎如果不改变这种“逆于大势”的沉静低调风格,总有一天会撑不下去;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知乎忽然步入了黄金期。这种成功,对于唤醒人们对优质内容的信心,可以说有所裨益。

增长20倍,认真终被热捧

前天,知乎在上海举行年度用户大会“盐Club”,创始人兼CEO周源第一次与媒体分享了最新的运营数字。当前,知乎每月的页面访问量达到50亿 (相当于土豆网、凤凰网),同比增长20倍。而过去几年,该增速都只是两到三倍。流量的激增,不是因为知乎的内容膨胀得有多大,与去年同期相比,知乎的提问与回答只是“微涨”了200%,节奏一如既往。因此可以说,关键在于优质内容正在被热烈追捧———折算下来,知乎上单篇文字的关注度在一年里增长了7倍。

优质内容在当今既稀缺,但同时也似乎在持续边缘化。随着传统媒体陷入困局,“快餐”、“鸡汤”、卖萌、煽情等文字成了主流。但知乎一直与这种口味保持距离,仅以文字的篇幅为例,知乎的优质答案几乎毫不顾忌快阅读、浅阅读的风气,周源说,知乎的顶尖专栏文章,平均是2000字以上。

从2011年初上线至今,知乎开创的“网络问答社区”模式一直没有享受到被抄袭的“待遇”。也难怪,拒绝快钱、沉着做内容的公司,谁愿意抄?也没那么好抄。回头来看,这种气质也成了知乎的护城河。

5岁的知乎,最初花了整整两年“闭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关”——除非受邀、并证明自己是行业专家,否则,你将无法在知乎上提交内容。这种封闭拖慢了知乎,却保证了第一代内容创造者的分量。两年后,知乎才全面开放用户注册,此时,知乎文化已经稳定下来。

良币逐劣币,导向体现温度

周源将运营知乎比喻成管理城市。在这个多元跨界、生机勃勃的互联网社区,无论是IT工程师、风险投资人,还是网球穿线师、木材干燥员,知乎都用同样的机制,激励他们贡献优质内容。

不是靠稿费,而是力求让最优质的内容出现在最醒目的位置上。现在,面对海量文字,越来越多内容平台把筛选权力交给程序和机器,但知乎却更相信人、相信用户。几年来,它不断调整、完善了一种票选机制———那些被读者,特别是优质、内行读者点赞越多的内容,知乎就默认为质量越高,会排得越靠前;而反对多的内容,则会被折叠,让人无法阅读。目前的成绩似乎已经证明,知乎的筛选机制可以比机器更有温度。

与其他依赖社交关系形成的内容平台不同,知乎上很少有僵尸粉、水军和刷分。绝不是因为知乎的用户更干净———周源说,知乎的反作弊系统平均每月会处理近60万个作弊账号,拦截132万次“刷赞”(以此推算,其年拦截量逾1500万次,而知乎过去一年新增的有效点赞也只有1500万)。此外,过去一年,知乎受理了277万宗用户举报,全都是人工处理,日均近8000条,足见它清除“劣币”的诚意。

为优质内容打磨了5年,知乎也在讨论如何盈利,但仍是“知乎式”的尝试。周源说,他们很快将在移动终端引入原创广告,而且希望能真正有助于消费决策。在一则吸尘器广告的策划中,知乎和制造商反复商量,最终写了一篇知乎式的问答长文,5000字(打上了“这里是广告”的醒目标签)。周源说,他要用有价值的内容,堂堂正正地做广告。

“怎么反驳‘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这是知乎上的一个提问。实际上,知乎的风格一直与这种泛娱乐化的流行相悖。在一条官方宣传片里,知乎曾亮出自己的口号:“认真你就赢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