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季度就业岗位增6.5% 形势总体平稳

2016-05-16信息快讯网

经济减速、去产能、调结构,上海会不会再现下岗潮?上海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岚自信地表示,不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上海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日前发布的“乐业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1.1万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本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布的招聘岗位数为47.1万个,同比增加了6.5%。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复杂局面下,上海的就业岗位总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了。这份出色答卷,上海又是如何交出来的呢?张岚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市领导要求“在上海,就业和劳动关系工作始终要作为重中之重抓好,不能有任何松懈”。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定就业局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支撑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就业环境,重点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创业帮扶,确保了上海就业局势的总体平稳。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新兴产业托起就业

就业,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就业容量和就业潜力。产业唯有不断转型升级,城市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而上海,早在2008年,就未雨绸缪,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走创新驱动之路。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张晖明博士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外向度比较高的上海,最先感受了危机带来的结构性调整的压力。而且,在中央“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台后,因为上海经济已经比较常态了,落户上海的项目很少,这样上海感受到压力比较大,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在全国比较靠后。

正是在那时,上海开启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淘汰不适应上海转型发展的“三高一低”企业(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收益)。

从2007年至2015年6月底,上海市关停“三高一低”企业6400多家,平均每年调整关停800家左右。如今,上海外环线内工业区外已无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铁合金和平板玻璃、皮革鞣制等,已在上海工业目录中消失。37家污染严重、低产出的砖瓦企业全部关停;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调整完成;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四大工艺持续关停生产线;钢铁、石化行业启动布局调整……

杨浦区是个重工业区,原先有众多的老工业企业、污染大户,厂群矛盾严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老的污染企业基本被淘汰。在污染工厂原地诞生的创智天地成为杨浦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创智天地成为市经信委2015上海市首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同时成为上海云计算创新基地,集聚起近200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

上海南翔(查看板块楼盘、地图选房)智地,前身是国企的旧厂房,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调整后以总部、研发类产业为主要招商对象。在经过了转型淘汰一批旧企业的阵痛之后,新业态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而且多是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型等“四新”经济。截至2015年6月,已新注册企业1500家,注册资本达50多亿元。

桃浦化工区,曾是大量重化工业和物流企业集中的地方,普陀区果断地决定将它由化工城向现代科技智慧城转型,城乡结合部向城市副中心转型,“西大堂”向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转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的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上海就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带动就业能力大大增强。2015年,对就业贡献率更高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7.8%,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有效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减少,但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产业带动就业不断增长。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强、用工体量大,为就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释放改革创新红利,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难,难在岗位少。何不通过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

上海曾是计划经济痕迹最浓厚的城市。求稳、怕冒风险,一度也是上海人的标签。伴随着九十年代的国企解困再就业,上海从2001年支持4050人员创业起步,到2009年启动实施首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再到2015年全面推进各区县创建创业型城区,在过去10年间,上海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上海每9名青年中,就有一位创业者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最近发布的2015年上海市民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整体创业活动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居民整体创业活动率已达11.5%,比2005年的4.9%增长一倍多。16岁-35岁的青年创业率为11.8%,这意味着上海每9名青年中,就有一位创业者。

85后年轻女孩于英廉,从日本留学回沪后,继承父母当年下岗后的旧家具店,开始创业,把民国海派老家具“修旧如新”。她在徐汇区参加了政府补贴的创业培训,专家为她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确认以体现老上海传统文化特色、主打传统文化牌作为公司发展定位。

像于英廉这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30岁的汽车杂志副主编章正超,辞职创办了携车网。他说,“创业就是一种冲动,一种实现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冲动。”

2006年7月,徐赟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外企稳稳做着高级白领。2007年,怀孕待产,在琢磨如何坐月子时,产生了辞职创办一个月子会所的想法。她进入妇联名下的一家母婴培训护理学校,接受了免费培训。老师向她详细介绍了政府各项创业政策。当她的启动资金还有好几万元缺口时,浦东新区人社局为她解了燃眉之急。

此后,在政府各项创业政策帮扶下,她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当她流动资金发生困难时,她先后三次获得过政府提供的创业担保贷款近百万元。当她业务扩展需要招用员工时,政府部门提供的吸纳就业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为她缓解后顾之忧。如今,月子喜喜已经开了20家店,遍布中国一线城市及浙江、江苏等地。

这十多年,上海的创业主体,从以往的“4050”人员为主,向青年大学生创业为主进行转变;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从以往的生存型创业,向发现商机、实现创业梦想的机会型、发展型创业进行转变;创业者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也从以往传统服务类为主,向互联网、创新创业领域进行转变。

上海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岚指出,在十年的时间里,本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从一开始由本市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支持创业,到目前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创业工作。自2009年起,本市开始连续实施了三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成立了“上海市促进创业工作小组”,协调推进全市鼓励创业相关工作,并连续多年将“帮助成功创业一万人”列入了市政府的实事项目。

创业生态圈,给创业者温暖和力量

创业环境的改变,让创业者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宝盒速递”创始人袁雪峰,13年来,他先后从事过写字楼灯箱媒体、餐饮创业,尝遍了创业的甜酸苦辣:“2011年之前,我的创业路几乎没有得到政策的资助,全凭自己单打独斗,在孤独中默默奋斗。”

自2011年起,情况就大不同了,政府向他们敞开了胸怀。他们的团队,带着创意,“拎包”来到杨浦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梦想天地”园区,先在“创业苗圃”中呆了3个月,产品试制成功后,经过专家考核评估,他们顺利从苗圃“脱壳”,注册了企业“宝盒速递”,搬入五楼的“梦想天地”加速孵化。创业园区经常会举办风投项目推荐会、路演等。一家知名投资机构,看中了他们的创意,投资300万元。正是技术与资本最紧密的对接,让他们成为了中国自助式快递的行业开拓者。

为了让创业者们在创业初期顺利发展,本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构筑起了“创业生态圈”,从为初创者提供创业技巧指导、创业载体服务、推荐投资机构,到为创业人才提供各类民生政策信息、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对初创企业进行产业扶持,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不少初创者都感到温暖和力量。

张晖明指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团体,600人的“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他们经常配合政府开展一些群众性的工作和服务,已经成为了当前上海创业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队伍,像这种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每位创业者平均带动8.2个岗位

2015年,本市每位创业者平均可以带动8.2个就业机会,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逐步显现。

据统计,2015年全市新注册登记的企业,目前已创造27万个新的岗位,在同口径对比下,比2014年、2013年分别增长9.3%和68.1%;新创造的就业岗位90%集中在新兴产业,70%以上吸纳的是35岁以下青年劳动者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培训促进就业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量就业人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如何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在化解产能的过程中,上海人社部门长期以来建设的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托底安置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

失业人员培训后就业率达60%

松江浦南地区,作为黄浦江水源保护和郊野单元规划、土地整治项目重点区域,近两年关停并转了200余家小微企业,同时,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实体型工业企业较少,大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松江区人社局,充分发挥浦南大龄劳动力勤劳肯干的优势,通过制定100%培训费补贴和一定交通误餐费补助形式,支持相关人员参加施家政、养老、农艺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同时配套相关组织体系和就业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这类群体的分散型灵活就业。如通过蔬菜农艺类技能培训,2015年仅新浜镇就累计帮助806余名农民实现“农业创业及雇佣型”灵活就业。

一批“蓝领”青年,有技能却缺学历,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常遇到“玻璃天花板”。静安区人保局为这批年轻人度身打造“半工半读”就业服务新模式,让他们工作日上班,休息日读大专、考职业资格证书,打通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单位就业这三个环节。在静安区业余大学,开出了本市首个物业管理(消防工程)专业。

静安区业余大学和技能培训学校共同开设大专课程,招考静安业余大学物业管理—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时间上课,其间还将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参加政府补贴培训后,拥有消防工程和弱电两张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静安区上实物业、浦江物业、新世纪物业等知名物业公司将优先录用这批学员。

此外,静安区还在推广“职业见习”、“见习+培训+就业”、“拜师带徒”等圆梦行动,帮“蓝领”青年进行职业规划。

本市自1998年起实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发挥培训补贴促进就业和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效应,引导劳动者和培训机构参与和举办社会有需求的技能培训项目,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促进和稳定就业。去年,全市共有39.71万名劳动者享受培训补贴。失业人员培训后就业率达60%左右。

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26.6%

上世纪90年代,“4050”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进入21世纪,“2030”人员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登记失业青年的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正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研究生待业在家的状况。

宁愿“啃老”,不愿上班,青年人究竟怎么了?

2012年3月,一项名为“启航计划”的工程正式启动,瞄准失业青年人,帮助他们就业。

张阳曾是一名杂技演员,由于身体原因,退出杂技团想寻找新工作,但感觉十分迷茫。他说,退役期间一场重大家庭变故,让他对生活更加无望。在徐汇区启航指导师的帮助开导下,张阳进入徐汇就业工厂见习,仅仅三个月张阳身上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从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变得开朗乐观,也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和一些专业的工作技能。”见习结束,他在4S店找到一份非常稳定的单证管理员工作。

三年多来,“启航”计划针对青年的兴趣特点,紧扣就业难症结所在,以“请出家门,引入校门,走进厂门”为工作导向,经过多年摸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了“五个一”的长效工作机制,即建设一个长期失业青年信息库、建立一支“启航”导师队伍、探索一套适合青年人的职业指导模式、帮助制定落实一份就业计划书、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全方位提升面向青年的就业服务水平。

不仅如此,各区县聚焦青年人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组织开展电子商务、游艺动漫、现代物流等适合青年人的系列专场招聘会。同时,根据他们的特点,以各个社区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展小型多样的招聘会等形式,进行岗位推介,开展重点帮扶。

此外,本市还大力推广“就业训练工厂”等一批青年感兴趣并已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成效的就业服务项目,通过构建模拟公司、引导失业青年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开展交流互助等形式,逐步提升失业青年的就业能力。

在“启航计划”的实施中,上海还创新提出了“启航”导师的概念。目前,全市已有1600余名“启航”导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并熟悉青年情况、热心青年就业。“启航”导师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专业知识言传身教,帮助长期失业青年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场,树立合理的求职观念。

去年,市政府将“帮助全市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列入年度实事项目,“启航计划”全新升级。上海将实施动态管理和实名制登记,并同步启动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排摸,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将就业难度较大的2015届高校毕业生纳入“启航”计划,实施重点帮扶。

数据显示,“启航”计划实施三年多来,本市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17.5%;长期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26.6%;长期登记失业青年人数所占比重下降了15.8%。

在申城各个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宅一族”开始敢于面对社会,走入职业课堂大门,加强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最后走入企业大门,实现稳定就业。

2016年,本市提出了新增就业岗位5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25.5万人以内、帮扶引领1万人成功创业人数的目标任务,并将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市人社局局长赵祝平提出,就业工作要看清“风向标”,对好“排片表”,提振“精气神”。本市将通过目标化管理的方式,加强统筹协调,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完成就业创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