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外国语小学一张“神问卷”引争议 “做规矩”会否扼杀创造力

2016-05-17信息快讯网

 

七宝外国语小学让家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资料照片)

昨天,本市民办中小学招生录取落下帷幕。这几天,七宝外国语小学的一张“神问卷”在微信圈疯转,由此引发了关于“七外现象”的讨论。

创立已有十年的七外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围绕着它的争议从未止息。争议点之一就是校长敢于给学生“做规矩”,还尤为注重细节,细化到吃饭时盘子和汤碗的摆放位置,交费时装钱款的纸包上写什么,甚至连“在洗手间洗完手要甩几下再出来”都有规定。有人坚信,这是从小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经阶段;也有人质疑,这近似严苛的规定,是否会扼杀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20条新规”事无巨细

七外以养成教育为特色,一贯注重行为习惯教育。78岁的七外校长吴瑞莲是一位十分注重细节的校长,不少刚入校的家长都会惊叹于学校的各种细节管理。

七外的学生行为规范究竟有多细致? 从 《学生一日行为规范》 和“20条新规”便可见一斑。如“课间规范”中要求“走廊:靠右行走‘3号独木桥’,不摸墙面和扶手,不奔跑不嬉闹”;“交费规范”中要求“钱款用纸包好,写上姓名、学号以及交费项目与金额”;最令人惊叹的是,在该校的《一年级基础行为习惯养成要求》 (又名“20条新规”) 中,记者注意到,第14条写道,“饭前便后能洗手,洗完手轻轻甩六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20条新规”中,都有“洗完后甩六下”的表述。

实践证明,七外的养成教育确实也收到了实效,多位家长都提到了学校不可思议的整队速度。“当集合的时间一到,整个活跃嘈杂的操场,短时间内立马安静下来,一个个班级整整齐齐地列好队,开始做操。一声令下回教室,又是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所有的学生们如潮水一般,快速有序地分几路回到教学楼。”不少家长都被这样的场面震撼,形容孩子们就像听到了部队的集结号一样,迅速而有序地排队。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源于学校平时对学生良好习惯和纪律的严格要求。

不过,也有家长难免担忧,“这样细致的规范,真的有必要吗? 孩子们会不会变得呆板呢?”“如此高标准和严要求,是否会遏制孩子的天性?”“规则教育会不会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以至于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是良苦用心还是过分严苛?

在争议声中,身处其中的老师和家长又是如何看待“七外现象”的?

“刚来时,我也有同样的疑问,这样的细节管理是否有必要。但事实告诉我,的确非常必要。”七外的一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时常会有孩子来告诉我,发现谁的后柜没关紧并帮助关上,怕有同学撞到头;还有孩子会提醒老师饮水机前有水渍,怕学生滑倒等。我惊喜地发现:教育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发芽,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人性的、细致的,因此学生也会用这样的思维态度来面对他们自己的生活。”

在她看来,“其实,七外的教育理念不但让孩子在行为上有一个准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就给自己设了一道防线,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想一想这样可以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让他们更加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注意细节。”

“网络上妖魔化七外的言论太多了,有家长一听说我们是七外的,立马倒吸一口凉气,送上同情的目光说,‘这所学校很可怕的,管得严,作业又多,进去很苦的’。”家长何燕 (化名)说,就以洗手为例,手不甩干,水滴滴答答的,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洗完后甩六下,在大人看来很严苛的教条,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有了量化指标,他们执行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反而是在家庭教育时,大人的一些模糊指令效果并不好。她本人也实验过,确实洗完后甩六下,湿手不会再滴水。

“又比如,学校规定走廊要靠右走3号桥,还有上下楼要走固定的楼梯,我一开始觉得小题大做,但进学校实地考察过后,才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何燕说,这样的规范大大减少了逆行和拥堵时产生的冲撞隐患。不过,作为家长,她也在试图减少细节管理可能带来的负作用———教会孩子在危急时刻懂得变通。

尽管有争议,但学校的态度也很明确,校长吴瑞莲在去年年底出版的一本书中曾写道,“我和家长有个不成文的‘契约’,这个所谓不成文的契约就是学校与家长之间事先约定的,并逐步趋于一致的教育理念。七外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意在诚意寻找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对于引起争议的那份“家长问卷”,她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走近家长,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

师生共同制定公约或许更人性化

“我坚信好的规则教育不会扼杀天性。”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同时他认为,科学的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要将人培养成只会执行程序的机器人,而应该是明确自己行为底线和规则的真人。除了行为的强化还要加上情感的体验,如果只是简单地奖励和惩罚,这样的行为规范的培养是不可取的。

比起一些生硬的规则条例,陈小文建议,小学和初中完全可以更人性化地来制定规则,即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商量公约。他举例说,国外不少小学幼儿园,在教室里有很多公约的影子,例如在教室门的旁边,画着裹着创可贴的手指头,提醒孩子关门文雅。黑板边上有个短语———“看、听、想”,提醒孩子提高上课品质,这些都是公约。

“任何一所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肯定是要的。不过,如果苛求到了极致,则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天性。”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曾考察过一些国外的小学,他们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据她介绍,美国教师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小棒激励奖惩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袋子。那天听课,一个孩子不遵守纪律,被老师要求在自己的袋子里放入一根红色小棒,看得出孩子很沮丧。老师还经常使用一些不同颜色的纸,在上课、午餐、活动时发给学生,学生也非常珍惜,每一种颜色的纸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有的是奖励学生一个冰激凌,也有惩罚他们不得参加学校组织的野餐。“这样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可能更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相关链接

七宝外国语小学2016年招生家长问卷

1、作为一个有意要把孩子送进七外就读的家长,大概不会不关心七外吧。当您听到有人把七外妖魔化的说法时,请问您是怎么看,又是怎么想的?

2、七外的孩子特别喜欢每周二下午的快乐活动日板块。而张先生的孩子病了,他专挑周二下午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请您剖析一下,张先生出于哪种思考,他的做法可取吗?如果是您遇到这类事情,你会如何处理?

3、最近,在与一位星河湾老师聊天时,她说起即将进入他们高一就读的、让她颇为欣赏的男生小超。小超连读两所名校:小学七外,初中华育。这位老师有意问起小超分别在这两所学校学到了什么,小超回答在七外他学到了规则,在华育他学会了忍。你对这两所学校给予孩子的“财富”有何看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