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供给侧改革注入“绿色动力”
朱启贵
核心观点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树立“绿色十”战略思维,将绿色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植入、渗透和融合,赋予发展绿色内核、绿色属性、绿色文化、绿色精神、绿色活力、绿色形态、绿色伦理和绿色价值,绿色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环节,实现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走永续发展之路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树立“绿色十”战略思维,将绿色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植入、渗透和融合,赋予发展绿色内核、绿色属性、绿色文化、绿色精神、绿色活力、绿色形态、绿色伦理和绿色价值,绿色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环节,实现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走永续发展之路。
培养有生态文化的劳动者
———“绿色十”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化的劳动者。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绿色十”教育就是要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培
养具有生态文化的劳动者,驱动经济社会进步。绿色教育要从学前教育抓起,小学、中学、大学要随着受教育者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与时俱进地加强绿色教育,培养绿色发展的主力军和永续发展的创造者。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持续提高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中,要设置与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相关的课程。社会教育阵地广阔,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受众多,影响大。在大众媒体上,我们需要有专门讨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永续发展的新闻、节目和文章,教育与引导人们走永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绿色十”金融:构建绿色金融制度。金融发挥着筹措资本、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等核心的功能。随着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环保对金融的需要与日俱增。据测算,“十三五”期间
我国每年新增的绿色融资需求至少2万亿元,而政府最多只能投入2000多亿元来支持环保、节能、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根据环境保护部测算,5年内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融资需求为1.7万亿元,而财政在未来3年的投资预计只有500亿元。“绿色十”金融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引导企业的生产注重绿色环保。根据国际经验,结合国
情,“绿色十”金融制度主要方面:一是建立绿色银行体系;二是建立对绿色信贷的贴息机制;三是建立对绿色项目的担保机制;四是建立有政府参与的绿色产业基金;五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为当地的中长期、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提供融资。
“绿色+”促进创新发展
———“绿色+”能源:建设现代能
源体系。目前,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我国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务必深入推进能源科技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一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主要是清洁煤技术和碳捕捉技术的推广;二是从高碳能源转到低碳和无碳能源,包括天然气、风能、核能、太阳能和地热等能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互联网能源的发展模式。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过优化政策体系,创造出全社会参与能源转型的动力。
———“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供给体系。在工业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和工业废物产生的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农业上,加快发展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使农业迈向新型的有机、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时代。在交通上,坚持通达有序、安全舒适和低能耗低污染的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在建筑上,建造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在商业上,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绿色+”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是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技术创新全过程,创造出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永续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清洁生产。它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二是治理污染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清洁生产技术是防范未来发生污染问题。在功能上,治理污染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互补。三是改善生态技术。它旨在修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如沙漠植草、大气污染治理、湖泊疏浚等。因此,我国要建设“绿色十”技术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业升级,改善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抓手,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一起实践,务期必成。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