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

2016-05-30信息快讯网

 

《中国通史》(五卷本)

 

卜宪群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

 

华夏出版社出版

■杜晓宇

“一篇读罢头飞雪”,中国的史籍何其浩繁,《史记》有五十二万多字,《明史》已扩至二百八十万字,二十四史共有三千二百五十九卷,再加上《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这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让人望而生畏,再加上文言文艰涩难懂,通读这些古书对许多读者,甚至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历史的版本。该书执简驭繁,语言通俗,细节刻画引人入胜,却又能化理性反思于历史叙述之中,可以说是一部能使读者全面了解历史、并引发思考的著作。依笔者浅见,该书在下述几个方面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反思值得我们留意。

以专题式综合体的方式构建中国通史体系

传统的通史体例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叙述制度沿革的会典、会要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通史著作大多采用了章节体。章节体可以将政治、经济、制度、学术、民族、风俗等内容纳入其中,概括地反映中国历史的内容。但也有内容过于简练、文字欠生动、只见事件不见人的缺点。五卷本《中国通史》融合了上述体例的优点,采用了专题式综合体的方式构建中国通史体系。一般说来,通史的编修依赖于专史研究,而专史研究又依赖于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专业史学工作者采用的体例,一般是对某一时段的某一个问题做艰深的研究,有开掘史实深、描述细致入微的特点。例如,对于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命运的经学的内容,一般都存在于学者的专著和专题研究中,大众读者难以读到,也不容易读懂,该书专列“两汉经学”专题,对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政治统治理论,进而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主导思想的历程作了较完整的叙述。对于为何只有儒学经学化,而不是道、墨、法诸家呢,作者孙晓先生的说法通俗简明、鞭辟入里,现原文照录一段: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家太糊涂。道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为了隐士,得其形式的人成为了道士。道家一派的余脉后来演化为宗教,都是因为“道”这个基本概念被固化了,不会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其实,作为道家学说的“道”原本十分高明,后来被道士们改造为具有人格的宗教元神,道家的始宗,也就变成教主,学术蜕变为宗教。

法家太明白。法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为了循吏,得其形式的人成为了酷吏。法家学说融入经学后,学说流传衰绝。真正的原因在于法家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为聪明所误。

墨家过于平民化。墨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如东汉的王充、桓谭之流,成为社会批判的先驱;得其形式的人,如西汉郭解、剧孟等人,成为快意恩仇的侠客。

该书的另一特色,是保留了国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的精彩解读。如对于经学的目的,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讲席教授杜维明先生评论道:“董仲舒在修《公羊春秋》中,着重体现了那种微言大义,他的目的是要改变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秩序。”大家的评论往往语言平实,但又透露出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洞见。

以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历史

五卷本《中国通史》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又是曝光率很高的历史人物,但大众读者对其一生的功业恐怕了解并不多。在本书“周公摄政”篇,作者邵蓓先生对于周公制礼作乐作了深入解读。周公的制礼作乐,按王国维的说法,是为中华民族规摹了“万世治安”。它实际上是一场由宗教礼仪到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礼仪层次上,以祖先和自然神祭祀为起点,推至各类社会礼仪,逐步形成了包括祭祖、册命、征伐、朝聘、农耕、乡饮酒、婚丧等礼仪性规范;在制度层次上,以宗法和分封为大纲,逐步确立起了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承继、官僚、会盟、服色仪仗、历法等制度体系;在意识形态层次上,以“克自抑畏”为起点,倡导反省和忧患意识,褒扬德、敬、谦、俭、义等人格品质。这一切,构成了礼乐文化的基本内涵。书中以图片的方式展现了《尚书》《周易》《诗经》《周礼》等文献和地下出土实物,看着这些由专业摄影师摄制的精美图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上古钟鼓和鸣、磬折垂佩的盛况,可以缅怀圣贤手辟鸿蒙、独振木铎的匠心。

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

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十四位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史学工作者,他们对历史的复杂和多面相抱持了冷静的敬畏态度,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作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如一生之中四次舍身佛寺、最后不食而死在台城的梁武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昏庸、腐朽、无能,作者梁满仓先生却将一个功过参半、骨肉丰满的梁武帝展示给读者。梁武帝是一个苦行僧,一个自奉节俭的帝王。他切切实实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很勤政,不论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把手都冻裂了,还依然勤于政务;他很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了三年,盖的棉被,两年才换一次;他吃素食,并且每天只吃一顿。梁武帝的这些行为感染了身边大臣。梁武帝治国近五十年,在此期间,梁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力增强,文化繁荣。当侯景攻陷皇城见到梁武帝时,见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英武的梁武帝。梁先生对于梁武帝的评价具有时空的穿透性,发人深省: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的成就;时间把梁武帝推向历史深处,他也成了一面镜子,生动反映着政权所以兴、所以亡。

该书凸显了两重脉络:一为历史脉络,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等基本史料将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大趋势、大走向、大转折、大变化的过程再现了出来。二是学术脉络,此书特点之一就是其与既有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对话,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多有拨乱反正,对一些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抱持开放心态而充分吸纳。读此书,感受最深的还有作者写史的态度极为理性平实,并不故意标新立异,也不随波逐流老调重弹,表现出了科学严谨的史家态度。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