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技术与受众学养双进化 "朋友圈谬种流传"不会消弭

2016-05-30信息快讯网

过去两天,你被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刷过屏吗?又被“这其实是杜撰的”转发到了吗?

因为有主流媒体及时发声,一场始于转发、止于辟谣的闹剧暂告段落。但另一重叩问涌上心头:网络时代,怎样才能消弭“朋友圈谬种流传”?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教授把技术与受众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后台建立证伪及过滤机制,阻挡不实信息闯关,这是网络该设的防火墙。而在碎片阅读时代,学会在完整的学识体系中有效地整合、梳理碎片,去芜存菁,这需要受众提升自我修养”。简言之,唯有技术与受众学养的双重进化,“朋友圈谬种流传”与“朋友圈假新闻”,才有可能偃旗息鼓。虽然,这场网络时代的“谬种阻击战”道阻且长。

网上没有擦得净的信息,但“证伪机制”不可不建

自杨绛先生逝世噩耗传开,各类缅怀文章里有一则《一百岁感言》颇为惹眼。而“感言”里一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更是以文字嵌套、生成图片等方式,随着众多公众号潜入千万台手机,一路畅达。

昨天,本报副刊《笔会》以官微形式推送了辟谣文章。文章写道:“本刊负责任地告知,杨绛先生百岁之际只接受过本刊专访,有《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问世(刊于2011年7月8日文汇报笔会),《杨绛全集》中再无什么‘百岁感言’。”经与本报原文分析比对,网络流传甚广的《一百岁感言》实为佚名人士东拉西扯拼凑而成,其中部分段落为杨绛先生的文字,其他则完全杜撰。

“用可靠信源的介入、权威人士的发声来斩断以讹传讹,这是必要手段之一。”张涛甫颇为认可。但他同时提到,“在网络搜索等开放平台上,建立一个词条、炮制一条假消息,对普通人不算难事,甚至还很便捷且廉价。一些网络商家就有明码标价提供建立词条的服务。如果不能借用技术手段从互联网上彻底删除信息抹去痕迹,谬种还会层出不穷。”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峰点出了这一设想的艰难之处,他认为,“网上没有擦得净的信息”。他告诉记者:“技术上首先有壁垒,信息能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生存,设文字过滤拦截,这可以实现。但如果同一条信息变身为图片或者无音轨的视频,国内目前还无法做到关键字过滤。其次,互联网浩如繁星,不是所有都能自觉自净。”哈佛大学的伪校训就是一则旁证。3年前,20余则英语短句在网上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流传。虽然2014年初这些短句就被证实为假信息,但直到今天,“哈佛校训”依然能被搜索引擎抓取。正如谈剑峰所说:“网上没有绝对能抹去的痕迹,而‘证伪机制’也不可不建。”

谣言与心理需求伴生伴随,唯学养是最好的慧眼

技术上路暂时难通,张涛甫建议从受众入手,探究为什么这些谬种有滋生的温床。此处不得不提日前演员马伊琍的微博声明。“百岁感言”发酵的同时,

一条由女演员马伊琍发布的疑似“街头抢孩子”消息也在朋友圈内扩散。尽管昨天该消息已被证实有事实差错,马伊琍本人也发声明道歉,但消息曾引发的社会焦虑也确实存在。

“抢孩子传闻与心灵鸡汤类文章被疯转,其本质都是切中了受众心理。”张涛甫把这种心理称为“市场需求”,“中山大学曾做过统计,发现微信上数量最多的几类讹传依次为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相关等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心理”。在他看来,以讹传讹具有情绪性的特征,讹传的内容也许是假的,但递出的情绪却是真的。人们转发杜撰的“百岁感言”,是因为觉得个别语句能抚慰人心;大家围观虚惊一场的“抢孩子事件”,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高度关注。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建议,用系统、丰厚的自我学养来练就慧眼,从碎片信息中辨识真伪。他认为,若具有相当见识,又怎会看不出哈佛伪校训里错漏百出的英语语法?当然,这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不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