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跨界激发学生创意火花
大同中学“同心圆”队正在表演。学导摄
■本报记者 钱钰
在刚刚落幕的2016年DI全球总决赛中,大同中学代表队因其在道具上的独特创意赢得了比赛的特别奖———达?芬奇奖。大同学子在全球青少年创意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的秘诀何在?
挑战主题是音乐混搭
是什么样的创意设计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此次自选项目的比赛中,大同中学要挑战的主题是音乐混搭,他们使用塑料、金属管和废弃储物柜组装了一个多场景音乐架,通过对生活中声音的模拟,达到生活与音乐的“串联”。
在一间迷你厨房里,你知道用什么来模仿排风扇的声音吗? 高中生们想到的竟然是小吉他,只见小吉他倒挂在厨房的天花板上,吉他底部装着一个小风扇,风扇的叶片上绑着一个吉他拨片,通过电机带动风扇转动,再拨动琴弦,变速器调节转动的速度,以此来模仿排风扇的声音。
而水滴在水槽的声音,又可以通过什么来模仿呢? 学生们又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那就是自动打鼓装置,而且这个装置还可以模拟人手敲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只用电机带动的话,敲鼓声是匀速的,鼓槌一下下机械地敲击大鼓,达不到模拟人手敲鼓的效果。”大同中学DI代表队教练、科技总辅导员周晓莹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加速度,学生们巧妙地安装了两个‘秘密武器’———橡皮筋和自主设计的三角形转轴装置。此外,厨房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连接水龙头的水管居然也可以变形成乐器,别小看了这根塑料管,它的“身体”打着洞眼,装上萨克斯吹嘴,可以吹出一首原创乐曲。
在即时挑战赛中,大同中学学生又一次以出色表现赢得了高分。即时挑战的题目就是按顺序依次选择五袋材料搭建高塔,选用的材料越少越可以获得加分。“第一个袋里装的是扭扭棒和回形针,第二个袋里有吸管和标签纸,使用这些东西就搭建了一个高度达到75厘米的高塔。而且我们仅用了两分半钟就完成了任务。”周晓莹说。
创新得益于“CIE”课程
“我们的创新培养不仅仅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此次出征DI全球总决赛的学生中既有该校特长班学生,也有普通班和国际班学生。只要学生具备潜能,我们就会把他们吸收到培养序列中来。”谈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同中学副校长王菲介绍说,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得益于该校“CIE”课程的设置。
“CIE”是英文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首字母缩写。该课程面向高一、高二全体学生,给出一个真实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从中点燃他们的创意火花,以项目为载体,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内容和要求,采用比较灵活的课时周期,DI课程就是“CIE”课程下设的子课程。“我们开设了3D打印设计课程、物联网技术与智慧生活创意设计课程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学生设计了PM2.5监测工具、扫地机器人、自动调节水温的饮水器等一系列作品。”王菲说,学生在设计作品中,也发现运用现有的技术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老师又不断从学生研究中提取出往下一步进化的元素,这就形成了课程建设的循环。
创意课程引入跨界新思想
瑜伽和创意大赛,听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却成为大同中学DI课程的重要训练内容。“我们在DI课程的设计中引入了跨界的新理念,事实上,在参考国内外课程建设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在课程设计上有一些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跨界课程被混搭在了一起。”王菲说。
为什么学工业设计的要去读艺术史,为什么做多媒体设计的要去读哲学书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为何会联系在一起? 在王菲看来,深究跨界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构建知识的框架,而且还是在构建学科素养的框架,聚焦培养该领域杰出人才应该具备的素养。素养框架下所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需要打通人文和科技。
“当初在DI课上引入瑜伽的原因也很简单,学生没有经过形体表演训练,总感觉他们的肢体动作很僵硬,肢体语言贫乏,希望通过瑜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王菲说,他们逐渐意识到,原来身体是可以这样舒展的,还由此推及到如何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不仅如此,学校还为学生安排了戏剧表演课,通过专业的指导学习表演技巧。通过跨界形式的启发,学生也开始有意识地从跨界角度来设计和制作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