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在科创大潮中尽快补齐短板

2016-06-02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在科技创新的新浪潮中,中国的高校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不仅在科研布局、人才培养上要契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还要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目标。高校需要尽快补齐发展的短板。”在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教授昨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内涵,使得过去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明晰,也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许宁生看来,这次大会再次明确了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有人对科技创新究竟对经济发展有多少拉动力存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的集结号吹响了。

科研布局要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提到,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这对大学来说,意味着更有可为。

许宁生说,在这一场创新大潮中,大学需要更好地承担责任,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说实话,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虽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全球几大数据库的论文数量统计,我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论文已经位列世界第一,但这些学术成果即便是在数量上,也与我们国家10多亿的人口规模并不匹配,而质量则更需要提升。”

许宁生认为,作为一个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大国,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世界对我们的期待。

他介绍,作为国内领先的高校,复旦大学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的各类重大建设项目,包括原创药物国际研究院、微纳电子国际研究院、国家示范微电子学院等都被纳入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中。下一步,复旦将在大数据、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微纳电子、量子、新材料、新器件等研究领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大学要勇于探索大科学问题

许宁生认为,大学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是要使原始创新转变成核心技术,再转化成可用的技术,最后成为生产力,这是高校在科技创新大潮中面临的新挑战。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大学在这一方面责无旁贷。因为,如果不能将基础研究延伸出去,使得原始创新能够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的发展,将会影响我们对基础科学问题的认识。

许宁生说,大学要勇于探索大科学问题,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现在,提出大科学问题,合理切割、协调、再集成的能力太弱,这不仅是高校的短板,也是整个科研界的短板。他说:“在过去国力不够强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受困于国家经济实力,无暇考虑比如空间技术、深海探索这类大科学问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有能力考虑这样的大科学问题了。因此,大学除了要鼓励师生勇于挑战并参与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还要为持续解决这类问题培养大量的人才。”

事实上,在中国提出创建研究型大学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但是现在,这一要求更高了。许宁生建议,筹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包括国家基础研究设施平台和国家实验室,都应该使之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因为科技创新乃至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不断推进,才可能有持久进展,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在许宁生看来,总书记的讲话中有很多新的内涵,比如,明确了重大战略、布局和方向等,更明确了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的思路。“在我们科研工作者看来,最根本的是如何激发创新激情,真正去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要让领衔的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许宁生说,在这两天的讨论中,不仅是高校,整个科研人员群体都非常关心讲话的落实情况。大家认为,这对政府来说将是很大的考验———要清晰地进行切割,明确哪些不该管,哪些该管,管到什么程度。虽然逐渐明晰和理顺的过程,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对于高校来说,如何激活所有师生的活力,显然有更多可为之处。

许宁生提出,大学首先要做好科研布局的工作,同时也要为师生搭好舞台,给师生以学术研究的自由。学校要营造好的学术氛围,让他们自由地从事他们想干的研究。他透露,复旦大学正在中央规定的框架下,对此次总书记提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学者出访等制度进行修订,努力做到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去行政化,回归科研本身。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