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石窟壁画见证四大文明交汇

2016-06-03信息快讯网

 

错落于新疆天山南麓库车、拜城一带的龟兹石窟,可谓见证了西域历史文化的多元融汇。其遗址共10处,洞窟总计约600余个,规模堪与阿富汗巴米扬、我国敦煌莫高窟媲美,是世界级大型石窟群之一。图为新疆龟兹石窟中的穹顶菩萨。丁和摄

■本报记者 范昕

说起丝绸之路上的石窟群,人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敦煌石窟。近日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 《丝路精魂———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摄影展,通过大量纪录龟兹石窟壁画遗存的摄影作品,还原了丝绸之路上对于人们来说稍显陌生的又一石窟群———龟兹石窟的历史文化。这些图片均是上海摄影家、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丁和历经近十年拍摄的,穿插于展览现场的还有模拟洞窟现有形制、现况以及地域环境的巨型装置,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其中部分石窟壁画借助摄影手段首次与观众见面。

季羡林曾说,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处惟有中国的敦煌与新疆。错落于新疆天山南麓库车、拜城一带的龟兹石窟,见证了西域历史文化的多元融汇。其遗址共10处,洞窟总计约600余个,规模堪与阿富汗巴米扬、我国敦煌莫高窟媲美,是世界级大型石窟群之一,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大型石窟群。其中规模最大的克孜尔石窟,开凿年代早于敦煌石窟200余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对于敦煌石窟等中国佛教石窟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吸收世界四大文明因子

在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研究员霍旭初看来,龟兹石窟遗产中,1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是最绚丽多彩的部分,其中数量巨大、引人入胜的佛教故事画,又是壁画中的精华,为世界罕有。从这些壁画中,人们不难窥见印度的宗教哲学、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西亚波斯的世俗理念、我国传统的玄学精神等四大文明深深的印记。这与其历史地位无不关联,龟兹石窟所在地正是龟兹故国境内———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枢纽。丁和的摄影作品完整地呈现了这些精彩壁画。

此次展览有一件摄影作品定格于距今约1600年的库木吐喇石窟谷口区第21号窟主室穹窿顶壁画。摄影所反映的是一个由13个梯形条幅结合中心的大莲花所组合而成的圆形穹窿。13个条幅,13身菩萨,壁画运用重色厚涂的技法,以灰蓝、石绿、土红的主色作为穿插对比,敷彩华丽优雅,精细的铁线描和毫不藻饰的轻薄晕染则交相契合。这是一个有着典型早期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洞窟,壁画中人物的面相和体态无不透出来自于印度、希腊、波斯和中亚的深厚文化渊源。菩萨的扭腰、颔首、捻指之姿又似乎与龟兹乐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看一帧聚焦克孜尔石窟第189号窟主室穹窿顶的照片,大坐佛之外的大部分空间被坐姿小千佛填满,他们穿着通肩、袒右、双领下垂和偏衫四种款式的袈裟。在方形穹窿顶洞窟中,以千佛为绘画题材的,在克孜尔现存洞窟中仅此一例。

菱格构图是龟兹壁画特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龟兹壁画艺术并非简单照搬世界四大文明,而是将外来艺术样式进行加工改造,最终形成了立足于龟兹民族共同体原有艺术的“龟兹风”壁画艺术。菱格构图即为“龟兹风”的鲜明特征之一。此次展览特别单列了“菱格篇”,展现龟兹壁画中特有的菱格构图。

在龟兹石窟,佛经故事常常被绘在以山峦围成的菱形格内。一幅图是一个故事,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一两个典型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作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人物、动物及其背景等。菱格里的图案也往往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比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舍生救猴群的情节,描写这一故事的佛经多达上百页。龟兹壁画却将这个长长的故事概括在一个画面里,只见奔逃的猴群面临深涧,追捕的猎人引箭待发,猕猴王前后脚攀住深涧两岸的树干,以身为桥,引渡群猴。这种表现形式,不同于敦煌石窟将佛经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加以描绘。菱格构图并非偶然,在产生之前,菱形图案已经普遍地运用在龟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龟兹传统艺术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有业内人士认为,龟兹壁画的菱格构图既有佛教教义的象征性,又有画面布局的合理性,已然成为佛教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抢救龟兹艺术分秒必争

此次展览以图像传播的方式再现美轮美奂的龟兹石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深切感受到龟兹壁画及一系列珍贵文物的保护迫在眉睫。

历史上,龟兹石窟就曾遭遇浩劫。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有俄、日、德、英、法等国探险队在龟兹地区调查发掘,尤其是德国勒库克等人在克孜尔、库木吐喇和森木塞姆等石窟揭走了大量精美壁画,如今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近年来,龟兹石窟的保存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风化、水淹的自然侵蚀下,大多数洞窟的前室已经坍塌。随着造访龟兹石窟的人数逐渐增多,二氧化碳对石窟壁画也有着显见的破坏,这又给龟兹石窟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时下尽管方方面面已对龟兹石窟实施了各种保护手段,但壁画褪色、剥落等损毁已不可逆转。有专家坦言:“对龟兹艺术再不保护好,也许数百年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些精美的艺术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正因如此,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开启龟兹石窟壁画的重生,成为有识之士分秒必争的抢救性工作。此次展览这么多令人震撼的摄影作品背后,有着丁和坚忍不拔的努力。近10年间,他越葱岭,跨大漠,拍摄了大量珍贵图片。他还远赴欧洲,在德国拍摄龟兹石窟流失的壁画、雕塑等重要文物。在捕捉古代文明片影的同时,丁和也努力丰富着自己的历史知识资源。他的摄影作品的画面、角度、光线和所反映的壁画的构图、风格,似乎都在力图诠释古代艺术的深厚意涵和境界。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