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来自多瑙河的父辈书

2016-06-06信息快讯网

 

《父辈书》

 

[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著

 

许健译

 

花城出版社出版

杨向群

1919年的巴黎和会,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里是一个承载着屈辱与荣光双重情感的节点。在这一由大国操纵的会议上,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也正因此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我们或许不曾了解,在遥远而并不陌生的多瑙河畔,在匈牙利作家瓦莫什·米克罗什的记忆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和平条约对匈牙利很不友好。这个国家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领土及大约一半的人口。在新的、变小了的匈牙利,犹太人的比例——尤其是在从业者中,现在变得更高了。这助长了原本就存在的反犹主义。”是怎样的一种创痛。

作家自己将《父辈书》喻为“每一位匈牙利父亲的小说”、“匈牙利家族的萨迦”,不仅因为他在这本三十八万字的书中浓缩了从哈布斯堡王朝到东欧剧变三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描绘了伊什特万家族十二代一脉相承却迥然有别的人生,其中各类族群如马札尔人、吉普赛人、撒克逊人、犹太人、鞑靼人、俄罗斯人;各种语言如意第绪语、佛兰芒语、拉丁语、原始匈牙利语、普罗旺斯语;各家教派如加尔文教徒、基督徒、犹太教徒、罗马天主教徒、锡克教徒……在乌拉尔山麓、多瑙河平原生息繁衍、厮杀交融,而且其间交织着1680年代的蛋形计时器,1700年代的土耳其式马刀、布鲁塞尔花边和英格兰燕麦,1848年的裴多菲和“三月青年”,1870年代的电灯,1890年代的高架桥、地铁和有轨电车,1900年代的股票,1913年的免费流动图书馆,1938-1939年对犹太人加以限制的法令,1940年代的苏联集体农庄、铁托和斯达汉诺夫奖牌,1972年的流行音乐节,1980年代的麦金托什经典电脑、波克什核电站、切诺基吉普车,1999年的布达佩斯日食,以及塔罗牌与黄道十二宫、星阵与信仰……交织着爱恨情仇,如真似幻的故事。

瓦莫什·米克罗什之匠心独运,表现在他结合十二个星座塑造十二代长子——他们大都有回视过去的能力,有的还能部分地预见未来,小说以此构架为十二章。也许第九代主人公齐拉格·南多尔“为匈牙利十二个民族的观众演唱”亦为题中蕴含之意?全书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时空跨度如此之大,背景如此之广阔,史实如此之厚重,人物之多姿多彩,生活之情节丰富,一切如尽在掌握,举重若轻。书后的“作者注”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点睛之笔,惟其如此,才能为作品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也才像“一杯鸡尾酒。一杯真正的、像样的、彻底摇匀的鸡尾酒”。从艺术境界和人文关怀的高度来看,无论是回视天灾人祸、革命战争、屈辱难堪,作家都与他的主人公一样坦然直面,不囿于狭隘的怨天尤人,却总有一种力量氤氲始终,或显现为第三代主人公施坦·伊什特万记忆流中反复出现的大火和四方形白鸽,或隐藏于世代续写父辈书的字里行间。

这是一部可以当作大历史来读的小说。作为饱尝殖民地、半殖民地苦难民族的后人,作为经历过盲目激情决堤的一代,书中某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和心路历程令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然而终于嗅到苍穹的味道和泥土的芳香,仿佛眼前打开了一道门,心中轻启了一扇窗,于森林溪涧自由地呼吸。一百年前周作人描绘的匈牙利平原历历呈现:“诸平原为状,各各殊异:或皆田圃,植大麦烟草,荏粟成林;或为平芜下隰,间以池塘;且时或茂密,时或荒凉,时或艳美……又有羊豕牛马之牧者,衣饰不同,人亦具诸色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