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创新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键
郭洁敏
核心观点
学科创新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学科知识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知识结构,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发展和完善。面对当前一些学科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必须重新对其“知识体系”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梳理,包括厘清概念、更新内容、完善体系、严密逻辑等,从而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新的学科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近年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中心议题。“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学科,这是为哈佛、牛津、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
“知识老化”是学科建设的大敌
学科的本质是知识的“分类”,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包括人类自身) 的成果。学科化就是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学科的体系是一种“范式”,即是某个历史阶段“学科共同体成员所共同分享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元素的集合”,它具有规范性、共同性、历史性的特点。然而,任何范式同其他事物一样都不是永恒的。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依托互联网平台,越来越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知识的“迭代更新”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扩展着,使得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冲击。事实上,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在新时期暴露出某种程度的“知识老化”现象,客观上有着吐故纳新的需要。例如,经济学自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以来,一直沿用资源稀缺假设而奉行资源占有论,这明显受到网络时代基于信息资源越共享越多原理,进而提倡分享经济的严重挑战。又如,新闻传播学传统的“单向传输”定律已受到网络媒体“双向互动”模式的彻底否定。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学科中的“知识老化”现象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大敌。假如对此熟视无睹,或者顽固地因循守旧,那么这一学科必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恐怕连自身的“合法性”地位都难保,何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伟大目标?
学科知识体系更新需要与时俱进
学科建设要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地对学科知识结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研究对象的重新审定。作为一门学科是具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学科中的知识体系均是围绕研究对象而展开的。这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学科的研究对象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重新加以审定。例如,探讨信息与社会发展的信息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正从“消灭不确定性”的信息转为作为其表现形式和载体的“数据”。虽然这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但并不是等同的。从数字化走向数据化,是“一场新的数字革命”,世界诸国已将大数据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所以,“以数据为中心的社会”正成为信息社会学在信息社会新阶段的研究对象。
二是研究内容与时俱进。研究对象重新审定之后,研究内容并不必然焕然一新;过去的一些经典案例亦不能作为阐述今日现实的论据等,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一样。然而,从现实来看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并不快,这尤其体现在教科书上:高校许多教材的版本都很旧。虽然新的研究内容融入教材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似乎太长。难怪有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抱怨:我现在所学的是被社会逐渐淘汰的知识……这种情况不改变岂止无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会深深地误人子弟。
另外,研究方法的优化整合也很重要,如打破传统学科的封闭性,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方法创新等。
“世界一流”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人为地造声势造出来的,也不是靠砸金钱和搞运动的方式“突击”出来的,必须摒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欲念,弘扬踏踏实实的求真务实精神。
首先,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要充分重视学科的实践性。无论是研究对象的认定、研究内容的选择,都不是靠闭门造车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要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抓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在规律总结和理论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创新。尤其问题研究要充分基于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现实,而不是照搬国外权威的结论。
其次,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以学科规范构建学科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现象到本质把握其知识结构,领悟其知识内涵。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学科发展阶段不同,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或者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语言、理论及方法,因此必须在坚持学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学科创新。
总之,学科创新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学科知识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知识结构,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发展和完善。面对当前一些学科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必须重新对其“知识体系”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梳理,包括厘清概念、更新内容、完善体系、严密逻辑等,从而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新的学科生命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