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重罚下,开车不再随心所欲
报记者 沈竹士
上海开展交通大整治已逾两月。记者走访观察发现,严管重罚举措已经见效。上海正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一条在超大城市交通供给紧张情况下维持交通秩序的新路子。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通大整治促使上海公安自我革新,加快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
沪上车主提高了责任意识
据市公安局在市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时披露的信息,此次交通大整治开展20余天,就开出处罚通知、决定书罚款总数达1.25亿余元,其中对机动车的处罚引起市民关注。在违法成本面前,车主们提高了责任意识———至少学会为自己的钱包负责。
在中心城区交通供给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如何控制需求,应对拥堵状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地理学家孙斌栋认为,一种方法是引导中心城区的需求向外环线外的副城疏解,但这一做法在过去几年间效果并不明显;另一种方法是提高用车成本,加大用车限制,这也是发达国家采取的可资借鉴的手段。上海很早就将提高机动车用车成本作为储备政策。去年9月,市交通委就开征拥堵费的问题表态称,相关部门已经研究多年。
今年初,上海市以停止市场供给的办法推动禁燃烟花爆竹。交通大整治借鉴这一经验,目前看来,经济杠杆再次奏效。很多司机表示,开车不再随便,必须提前安排好停车地点。
智能电子警察精确抓违法
整治行动中要对交通违法行为做到精准捕捉,需要强大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而这恰恰是以往上海公安的一大短板。警方曾梳理出53辆交通违法超过100次的车辆,其中一辆“苏EFY201”违法317次,这些违法当事人长期以来竟然可以不接受处罚。
此次“补短板”,上海公安采取的措施是“请外援,吃补药”。
在静安公安分局交警勤务指挥平台,常驻着一位不穿制服的编外人员。他叫杨立,是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他向记者展示安装在威海路-成都北路路口的智能电子警察,通过前期建模和编程,探头识别出一辆奔驰轿车跨越黄线行驶的违法行为,并将车牌号码和显示违法过程的三张截图推送到后台云服务器。这片“云”即由上海电信提供。
今年5月,市公安局启用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平台数据存储由腾讯云提供技术支持,一期建设容量3TB,以每条视频100MB计,可存储超过3万条举报视频。去年,上海市政府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内容包括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鼓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用云服务。
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抓取精确到了什么程度? 静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仓定骏说,有一回通过电子警察发现一辆送孩子上学的轿车在路边违停,民警通过车牌信息进行大数据查询,找到了车主的手机号码。仓定骏当场就给这位家长拨打电话,请他立即驶离。
除了通信运营商“国家队”和互联网巨头,行业内处于终端的技术企业也积极参与,如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与徐汇公安分局合作,在陕西南路-淮海路路口安装了可抓取违停车辆车牌号的高清探头。而在今年举行的上海公共安全产品展上,大量国内厂商带来了成熟的车牌自动识别技术。
大数据补短板应不设期限
尽管请来“外援”,但上海公安的大数据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亟需各部门协同作战、共享数据。大数据的未来是,数据一处采集,多个部门都能调用。记者了解到,静安公安分局所装备的智能电子警察,就是借助属地派出所的治安探头输出流媒体信号。为此,交警部门与派出所进行了大量对接工作。
二是交通管理的互联网应用度不足。厦门、银川等地早已推广用微信公众号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并开发了App。上海直到今年才挖潜交警与保险行业车辆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出了同类服务。
三是大数据的基因买不来。真正的大数据能力应当基于公安部门的需求导向,这需要制定大数据的整体规划、在民警中培育大数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