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解密你所不知道的端午节

2016-06-14信息快讯网

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挂香囊……这些欢庆节日的习俗为端午节增添了不少文化符号,也让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夏季盼望的重要节令。关于端午节,除了粽子,我们还该记得什么呢?那些曾经的习俗在你心中还保留多少?

起源——与夏季时令密切相关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代欧阳修的《渔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了,在这个“鸟鸣惊破好梦”的时节,天气暖和而不酷热,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有学者的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上古先民在日夜循环、寒暑更替中,逐渐发现自然季节变换的规律,并制订历法对此加以记录。仲夏正是阴阳交替的月份,仲夏的至日被称为夏至,是一年里白昼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夏至的至,就是阳气至极,阴气始至,也就是阳气达到极盛,阴气开始逐渐上升。

中国的很多节日与节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端午”与“夏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们高温到来,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以夏至为分界的自然界变化,影响到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为了提示这一关键时日,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富有文化内涵的端午节。

祭祀——流传下来的赛龙舟、吃粽子

端午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先来说说祭祀。如今,端午节的祭祀活动主要保留着赛龙舟和吃粽子两大仪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

“在民间传说里,因为鱼、虾怕龙,所以当地百姓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吃掉。”民俗专家常嗣新说。

除了屈原,关于端午祭祀的对象还有种种其他的说法。比如祭祀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祭祀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祭祀东汉孝女曹娥等。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些习俗,就在这种祭祀活动中流传下来,成为端午节最知名、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辟邪——插艾草挂香囊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草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净化空气。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因此民间便一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亦有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祸害一方百姓,被神仙知道后,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与水怪决斗。降伏水怪后,水怪答应不去祸害神仙的子孙,如若违背诺言,愿被神仙用宝剑砍死。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属于神仙,未悬挂则归水怪所有。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也有驱邪避瘟之意。“香囊是否可以祈福不可考,但是端午香囊内大多装有艾叶、肉桂、菖蒲等中药粉,这些中药都有很好的杀虫驱蚊的作用。”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杨强说。

如今,端午香囊大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艾叶、白芷、肉桂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有些手巧的还会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艾虎”等造型。

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囊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囊里的气味可以祛病求福。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香囊的制作却越来越精美,佩戴香囊的风俗也保存了下来。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