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怎么过?据说这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端午节是在过什么?
1
祭祖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从这四个节日的特质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最重要的中国节日,都是与祭祖紧密相连的。春节的回家、清明的上坟、中秋的团圆,全都有祭祖的礼俗和仪式,全都要铭记祖先的教导与贡献。
端午亦然。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最初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而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所以才相应产生了将粽子投入江河祭祀龙神、以龙舟作为竞渡进行悦神的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
那么,中华民族一直自称是龙的后代、龙的子孙,端午节对于龙的祭拜,就相当于是中华民族的一次盛大祭祖。
2
敬天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之道,所以传统节日也都与时节、自然相对应。比如,九九重阳的重阳节,就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双九叠加之日的一种情怀舒展;而端午节,处在农历五月初五,双五,也是一次阳数的叠加,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端午节,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是怀揣礼敬之心、秉持礼仪之感,对天地自然的一次隆重呼应。
3
爱国
端午节之所以会在后世成为一个故事感极强、影响力极大的节日,还要追溯到屈原与端午的传说。其实,端午节的起源传说远不止在五月初五日投江身亡的屈原这一个人物,比较盛行的端午说法,还有曹娥说、伍子胥说等等。但是,唯独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屈原,却如他抱石投汨罗江而殉国的壮举一般,沉淀为历史长河中最具分量的一种精神缅怀与集体追述。
端午节,不仅是民俗的节日,更是英雄的祭日,是民族的纪念日。
端午节起源的三个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三种:
1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子胥本为忠良,遭谗言陷害,便自刎而死。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的妙趣民俗
1
民俗: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2
民俗: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
民俗: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
民俗: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
民俗: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
民俗: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
民俗: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
民俗: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9
民俗:挂“蛋袋”
用五色线编成小网袋装上几个“午时蛋”挂在孩子胸前,小孩常常会互相比对谁的“蛋袋”更为漂亮,谁“蛋袋”里装的蛋更多。小孩还会经常拿“午时蛋”对敲,比比看谁的蛋壳更为坚硬。
10
民俗:燃蚊香
午时,以山奈、甘松等中药熏床下,以驱蚤虱。取田间槐叶萍置菜橱中,说可避蟑螂蚂蚁。养牛之家则驱牛上山吃草,说可避疫病。此时所炒的盐称“重五盐”,据说可化食散风。
11
民俗:穿新衣
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小孩沐浴后穿上新衣,还有给小孩戴上虎头帽,挂上虎头香袋,就能消灾辟邪。旧时在端午,以艾为虎形叫“艾虎”,但艾叶易枯萎,佩戴时间短,后来人们才用彩布制作虎形鞋帽穿戴,比较持久。虎头帽用红黄等色布制成圆箍形。帽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线缝成老虎面形,虎额上绣以“王”字,四周再用丝线绣上五种毒虫:蝎子、蜈蚣等。古人视五月为恶月,常常瘟疫滋生,邪魔逞凶。其用意是欲以虎降毒,虎形威猛,可以辟邪,但这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2
民俗:吃午时蛋
农历五月初五,大人小孩吃经“午时草”煮过的“午时蛋”,吃后可以怯病、驱邪、以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病。
13
民俗:饮雄黄酒
说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用则有害,必须慎用。
14
民俗: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的诗词知多少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碧艾香蒲处处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赵蕃《端午三首》
还有这些端午歇后语,你知道吗?
过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端午节吃粽子——皆大欢喜
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啦(比喻迟了。)
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端午节卖历书——过时货
端午美食 各地粽子你最钟爱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