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后”诠释“红岩精神”时代价值

2016-06-17信息快讯网

 

昨天在同济大学首演的校园版歌剧《江姐》剧照。江平摄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同济大学校园版歌剧《江姐》昨晚在该校一·二九礼堂首演,拉开上海教育系统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的序幕。

歌剧《江姐》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改编。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杨益言是同济1944级校友,出自这位老人的红色经典作品,如今由一群“95后”大学生在同济的舞台上演绎,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对“红岩精神”的诠释和理解。

昨天下午,在同济大学举行的“红岩精神”座谈会上,来自沪上高校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缅怀革命先烈,共话“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当代意义。

“红岩精神”的内核直到今天未过时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最畅销的一部红色经典小说,《红岩》影响了一代代人,他们中有的已至耄耋,而每每阅读这部小说,看到荧屏前的“江姐”,都能勾起对往昔的记忆。

在“红岩精神”座谈会上,91岁高龄的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董鉴泓分享了一段71年前的故事。董鉴泓和 《红岩》 作者杨益言是同济的同期生,“当时同济在李庄办学,我考的是土木系,杨益言读的是电机系,他喜欢在晚会上拉胡琴,写得一手好文章。”“一·二九”事件后,杨益言离开同济,并于1948年被关押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经历了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目睹了众多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记得杨益言后来亲口跟我们说过,在敌人撤退前夕,当时关押在渣滓洞的很多人都遭到屠杀,牺牲的烈士中就包括曾任同济校长的周均时。”

“我第一次读小说《红岩》是在50多年前,那时我是中学生,可以说是深受红岩精神影响的一代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市教卫党委系统师德标兵何刚强非常感慨。

他说,《红岩》 之所以成为众多红色经典中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并衍生出后来的电影 《烈火中永生》、歌剧 《江姐》 等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红岩精神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物的真实和典型,是因为这些人物身上真实存在的崇高革命理想,是因为他们为这理想可以献出生命的革命精神。当时被关押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他们也有家人,怎样正确摆放国和家的位置,不为个人谋利益,为国家和民族前途斗争到底———这种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直到今天都没有过时,而且恰恰是我们当代人仍需发扬的。

一次生动的党课,参演学子被“红岩精神”打动

校园版歌剧 《江姐》 的40多名主创人员中,除了一位专业演员和一位教师,其余均是同济学生,且大多是首次接触歌剧演出。

“江姐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为了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人物,我们阅读了小说《红岩》,查阅了历史资料,重温了党史。”江姐饰演者、同济艺术与传媒学学院声乐专业本科生贾童谣说,很多小伙伴在出演这部歌剧的过程中,都和她一样被“红岩精神”深深打动了。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过去数月,参演学子夜以继日地排演,很多人表示,出演 《江姐》是他们在大学中上过的最生动的一次党课。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歌剧《江姐》的上演,让目前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1.8万余名同济党员师生有了一次更加直观接受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在大学校园内创新了主题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据介绍,校园版歌剧 《江姐》 首演也是上海教育系统“两学一做”专题活动之一,来自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高校的师生党员代表观看了昨晚的演出。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