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控烟也非一帆风顺

2016-07-03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每年5月31日是世卫组织规定的世界无烟日。自去年6月1日起,北京市室内全面禁烟,即“凡是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能抽烟”,一年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上海市日前也正式启动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修订工作,酝酿更严格的控烟。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编辑部推出国外控烟的系列文章,看看德国、新西兰、美国、俄罗斯等是如何实施控烟的,有着怎样的经验与教训。

控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管住“求烟若渴”的广大烟民不在公共场合抽烟,不给其他民众带去困扰,成为各国政府不断探求的重大课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德国也一直在努力。

2008年7月开始,德国所有的联邦州都开始实行 《非吸烟者保护法》,根据该法律,禁止在学校、公交和地铁、医院、工作岗位、餐馆、酒吧等公共场所吸烟。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在执行该法的过程中宽严并不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对待酒吧和餐馆的禁烟问题上。比如在柏林,面积较大的餐馆可以设立独立的吸烟室,而在慕尼黑,所有餐馆都禁止食客吸烟。

从今年5月20日开始,德国规定香烟生产商必须在烟盒上印上“熏黑的肺”、“脱落的牙齿”、“舌癌”等惊悚的图片,提醒人们吸烟有可能导致这些恐怖的疾病。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早在2013年,欧盟议会就以多数通过了要求在香烟盒上印制“威慑性”图片的相关法律草案,但由于德国国内阻力较多,该法案直到今年才在联邦议会通过。但是,根据德国电视一台的调查结果,只有五分之一的德国人相信恐怖图片会对烟民产生震慑作用,76%的受访者不认为恐怖图片会有助于减少吸烟数量。而另一份调查显示,94%的德国人认为自己对吸烟产生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再以图片进行震慑并无意义”。德国烟草从业者对此法案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此举会影响德国烟草的竞争力,因为波兰、捷克等邻国并没有执行这一法案,印制“惊悚”图片的德国烟草很可能在这些国家失去竞争力。“包装精美的香烟和上面印着一个黑肺的香烟,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在柏林从事烟草销售的托马斯反问记者。

从1975年开始,德国就已禁止广播和电视播出烟草产品广告。2006年通过的 《临时烟草法第一修正案》 则开始限制在互联网上投放烟草广告。不过即使这样,德国的部分政治家仍然认为,德国在大众传播意义上的控烟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因为德国是除了保加利亚之外欧盟唯一一个允许在户外和电影院内存在香烟广告的国家。

在德国,不同品牌不同品种的香烟售价大体相当,一包烟约为人民币30元,而其中四分之一是烟草税,德国政府希望通过高昂的税费达到控烟的目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面对不断调高的烟草税,烟草商不敢抬高售价,却想出了偷工减料的“歪招”———在德国,不同品牌的香烟每盒在18至19支,而非国际惯例的20支,缺少的烟正是为了弥补烟草商的利润。正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年轻的德国烟民选择购买烟草自己卷的方式削减“吸烟成本”,而德国南部的不少烟民则会选择去奥地利等香烟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购买香烟。

尽管如今德国的控烟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绝对称不上领先,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世界上第一次大众禁烟运动就诞生在德国,而倡导者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德国医生在20世纪初最早研究得出吸烟和肺癌的关系,纳粹政府开始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包括于电车、公共汽车与城市列车内实施禁烟,推动健康教育,限制香烟配给量,为士兵筹备医学讲座及提高烟税等。纳粹的控烟行动成效明显,特别是军人吸烟量大幅度下降。据说,直到上世纪末,德国政府的控烟成效都比不上纳粹时期。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