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离岗创业“开绿灯”

2016-07-10信息快讯网

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让“科创22条”尽快释放制度红利,沪上高校正积极探索科创新政预留出的“空白地带”,努力在试点中破题。

“有教师希望申请离岗创业,但创业项目并不是高科技领域,类似情况能否享受上海‘科创22条’的相关政策优惠?”回应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疑问,上海商学院颁布了 《科研人员双向流动试行办法》 ———这是上海“科创22条”发布后,沪上第一家对教师流动等行为做出流程规定的高校,其内容包括从校级制度层面改革到教师去高新企业兼职、离岗创业等。据悉,今年4月,上海金融学院已批准了一位教师的离岗创业申请。

即便院校两级都有顾虑,仍有高校大胆先试

无论是上海“科创22条”,还是去年市人社局、市教委和市科委下发的 《关于完善本市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的实施意见》,都从政策层面为有意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人员开了“绿灯”。

但“离岗创业”毕竟给高校出了全新的管理难题。

今年4月,上海金融学院召开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了该校保险学院教师陈彬的离岗创业申请。作为试点之举,学院和陈彬签署的协议包括:陈彬在享受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时,每周还须给学生开一门课,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上海金融学院校长王洪卫直言,在陈彬向学校提出离岗创业申请后,校内并不是没有反对声音:陈彬走后,学生的课程教学任务谁来接替? 要是今后还有更多的老师提出“保留人事关系到外面试水创业”的申请,那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秩序如何维护?

“教师有成熟的科研成果要投入转化,学校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做一些尝鲜的、带有试点性质的事情。”王洪卫介绍,陈彬从事的互助保险项目有一定的新意和市场需求,学校是在对她的创业项目做出综合评估后才批准其离岗创业的。但是,学校难以预估今后还有多少教师会有效仿之举,加上个人情况不同,为确保高校教书育人的主业,王洪卫认为,高校目前只能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并适当进行“源头控制”。该校初步拟定,对教师离岗创业,一年内不超过3人。

从事文科科研成果转化,可否享受政策优惠

在上海商学院,个别教师近来也向校方咨询离岗创业事宜。该校副校长贺瑛告诉记者,和理工科的科研成果相比,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界定相对较为困难,这是人文社科类高校落实上海“科创22条”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难题。

贺瑛认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并非局限于科技本身,它可以是创新的工具、方法、载体、平台等;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并非局限在本人的成果,可以是推进他人成果实施转化。目前很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遇有障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创新的工具、方法、载体、平台,更缺乏懂得创造或使用这些工具、平台的专业人员。因此,高校现阶段应该以创新的精神,启动一些制度层面的改革试点,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大批科研成果从“纸”变成“钱”。

基于这些考虑,上海商学院出台了制度层面的“双保险”:除了在校内下发 《科研人员双向流动试行办法》 对教师离岗创业流程做出规定,还出台了《人才旋转门制度的实施办法 (试行)》,鼓励不同类型的教师互通“旋转”,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进行创业孵化、项目实施等。

科创人员双向流动,需要更细化的制度设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即便目前政策层面春风频吹,鼓励有编制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但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人员,观望氛围仍然较重。

“不少市属高校存在着编制偏少、人手紧缺的问题,有编制的科研人员提出离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难免会造成一些管理上的难题。”沪上高校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方面,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需要制定更细化的操作方案。比如,教师提出兼职申请后,其兼职的企业是不是符合政策要求、属于“科技企业”;教师从事的到底是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工作还是其他商业行为……这些都需要加强调研,出台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解决方案。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建议,为了让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的政策落地,高校不妨先找一些合作共建单位,就一些需要联合攻关的、具有行业共性的技术难题签订合作协议,在此合作框架下,双方再互派研究人员,实现有序的双向流动。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