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 上海 新理念催生新结构
开栏的话
把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新时期新阶段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地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长三角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报今起开辟“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专栏,报道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城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着力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呈现的新气象。
300多米深的海底,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制的一台台海底油田生产系统核心装备,宛如一群海底“铁人”,不知疲倦地采油;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研发的移动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提供精确、稳定、可调节的“减重力”练习,还可提供快速保护避免跌倒装置……这些“高大上”的科技新产品,展现着上海高端“智造”的精气神。
最近,上海发布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定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底线为25%。这意味着上海转型发展不是简单地降低制造业比重,而是要以先行者的担当和气魄,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领军前行。
实现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这是上海近20年来不断努力的目标。目前,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7.8%。在这样的成绩面前,上海没有沉醉,而是清醒地意识到,服务业占比并非越高越好,保持制造业一定的比例,才能确保服务业持续发展。上海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这样定位: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要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左右。
在一个特大型城市,要实现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限制,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上海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将着重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四条底线”,通过底线约束思维倒逼城市空间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上海把常住人口不超过2500万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同时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到2020年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红线,这比原来的规划目标减少41平方公里。
“低碳”“智慧”“配套”“人文”,这是记者在虹桥商务区听到的建设理念。就在虹桥商务区旁边寸土寸金的地方,却设立了一个生态公园。虽然土地供应紧张,但上海已规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上海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过去的城市规划比较注重经济和产业发展,而未来将把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落脚点,这是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特点。今年上海补短板的两大重点工作——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从严加强交通管理正在有力有序推进,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广大市民满意、干净有序安全的特大型城市。
作为中国生产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采油设备,美钻集团公司的深海采油树打破了国外水下核心石油装备制造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家空白。以“创新驱动”理念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这是上海实现新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通过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技术创新等协同推进,同时提出“弹性适应”理念应对风险和挑战,上海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为未来预留出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