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解难题,提升群众获得感
报记者 钱蓓 顾一琼
今年上半年,上海做了几桩看似不可能的事:春节期间,外环线以内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3月,启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依法严管”态势持续至今;年初以来,被列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第二批17个地块的总体整治进度超过70%。
市委全会现场,与会人士反复提及这些案例,想从中探问一些共性经验。与会者表示,上海需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以更充沛的“获得感”。
时间刚过半,拆违进度条已接近尾端
2016年上海确定了拆除违法建筑3000万平方米的目标,如今时间刚刚过半,拆违任务的进度条已经接近尾端:2800万平方米。在上半年的多个“超额完成”“超速完成”任务栏里,这个数字不算特别亮眼;但是,历经“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各级干部深知其中的艰巨。
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城中村”普陀区红旗村,36.2万平方米建筑有80%是违法建筑,3.3万多常住人口有97%是外来居住人员。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五违”全占。过去半年,村镇干部和全体居民共同努力,超速完成整治任务。截至6月20日,累计拆除各类建筑34.83万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28.67万平方米,违建基本拆平,红旗村6个月清运出来的垃圾相当于普陀区近11个月的生活垃圾总量。
6月29日,市委、市政府在红旗村召开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季度现场会,村干部总结了一条经验:想干事,总会有很多办法;不想干事,总会有很多理由。市委全会把这句话“传达”给了全市的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列席人员。
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眼睛向下”回应基层需求
“想干事”的决心,是所有行动得以落实的前提;“能干事”的智慧,是上海探寻社会治理新路的保障。
全会明确,下半年要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抓住城乡社区基层治理这个重心,扭住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这个重点,咬住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这个难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社会治理需要多方协同,市民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市委委员、闵行区委书记赵奇介绍,上半年闵行区拆违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至今没有引发一户本地居民的上访,拆违的顺利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居民群众的响应及支持。列席会议的静安区委书记安路生表示,社会治理必须“眼睛向下”,一切围着基层转,从基层发现需求并回应需求。原闸北区在去年推出“美丽家园”建设行动,在全区393个居民区开展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每个小区的治理项目都是从居民中征集而来,治理过程对全体居民公开,治理结果也全部向居民反馈;原闸北、静安合并之后,“美丽家园”顺势覆盖到新静安区785个居民区。
委员们表示,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效,最终应该兑现成为群众的“获得感”。据了解,今年下半年,上海将重点抓好住宅小区综合治理问题,在老旧电梯安全评估、违法建筑和群租整治、老旧住房综合改造等方面,让居民群众“眼睛一亮”。
多方协同,提高居民自治共治能力
全会提出,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换,关键是要让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提高居民自治共治能力。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的角色,再一次被重点鼓励。全会提出,凡是社会有能力承担的,要放给社会;凡是社会组织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凡是政府应该购买服务的,就向社会购买。
列席会议的杨浦区区长谢坚钢认为,合理有序的多元参与,可以促成“各擅所长”的多赢局面。近年来杨浦区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使得众多工人新村的社区服务自成特色,“我们有个社区服务载体叫‘睦邻中心’,计划今年年底建成至少50家,全部交给社会组织运营,保证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睦邻中心,每个中心拥有不少于10项基本服务,服务菜单完全‘问需于民’,因地制宜。社会组织不管在需求调研还是项目设计方面,都比政府专业。”
闵行区把广场舞大妈也视作一种社会治理力量,赵奇说:“以前我们通过‘班长工程’培育基层社区治理能人,现在我们把眼光放到党小组长、生产队长、楼组长甚至文艺骨干。上周我们刚跟台湾合办了一场舞蹈大赛,赢得前三名的广场舞大妈可以到台湾去玩一趟———我们希望在社会治理中鼓励文艺骨干发挥人气优势和号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