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重点推荐】有了自己的房间女人还想要什么

2016-07-18信息快讯网

 

《女人的房间》

 

彭怡平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6月版)

章迪思

当这本 《女人的房间》还在寄来路上的时候,我就想到美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作者所在的台湾地区译作“吴尔芙”) 那句著名的论断:“女人若想要写作,一定要有钱和自己的房间。”

果不其然,该书第一页自序的第一句话,便如开宗明义般地引用了这句话。不知道这算不算同为女性书评者的我和作者彭怡平之间的“英雄所见略同”? 这或许可以说明,在华人世界,女人的独立和空间独立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至少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然而,哪怕是纯粹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女人的房间”,获得也实属不易。正如作者所言,“事实上,不少的女性终其一生都不曾意识到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空间的重要性,甚或终其一生都不曾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也正因此,“女人如何看待空间”、“女人的空间与家庭、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促成了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缘起。从2007年到2014年,作者实地走访了十个不同的国度,自二百余位受访女性中选出四十位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与其空间,通过图像摄影与文字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阐述空间和女性,以及女性身处的家庭、社会、阶级、种族、历史、宗教、文化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父权政治以及女人当家的空间与权力之间彼此不同的面貌。

书中出现的被访女性,从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古巴、美国,到欧洲的法国,再到与中国同属华语文化圈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一衣带水的日本……不仅地理上横跨了多个洲,选取的国家也覆盖了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以及经济实力并不那么雄厚的发展中国家。有意思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这个国家的女性多大程度上拥有对“自己房间”的掌控权,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倒是民族、宗教、文化背景对于女性的独立有相当大的影响。

于是我们能看到,古巴女性在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的状况下,一点一滴地将原本的废墟打造成一个人人称羡的天堂;而在旧金山、巴黎的豪宅里,体面的女主人有时候依然难以说清,她这样布置房间,究竟是受家族、丈夫的影响,还是全然出于自己的决定。

所以说,对于女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拥有一个多大的独立空间,而是能否将自己的人生精力投注于规划和经营一个但见自己特色、全然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

在中国,拥有“女人的房间”尤为来之不易。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等人生晚年的幸福乐事,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都是以牺牲儿孙辈的空间独立性为代价的。到了当代,四合院、石库门等典型民居结构,依然不能保证个体的私密性。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住房商品化政策,才让大多数家庭逐渐拥有了“独门独户”的生活。

而中国女人开始意识到拥有自己房间重要性的时间节点,又几乎同步于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因此也具备了经济独立、拥有自己房间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代女性逐渐认同女性的价值不应取决于是否结婚、是否有小孩,于是,拥有并经营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便成为这一代年轻女性最好的宣言———尽管与此同时,她们还要承受来自异性和同性的不解和鄙夷,以及类似于“剩女”这样的标签化定义。

从这一点而言,把这本《女人的房间》 推荐给当今中国的新一代独立女性阅读,真是再合适不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