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未然 看看古人的汛情预警措施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河流在赋予了人类文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常常洪水肆虐使得百姓受苦。近日来,超强厄尔尼诺导致的暴雨天气给沿长江一带地区,尤其安徽、湖北等省份带来严重洪涝灾害。在无论人力还是科技都相当发达的今天,人类面对洪水似乎仍有诸多无奈,那么在古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发挥智慧防治洪涝灾害的呢?
防患未然,古代汛情预警有奇招
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夏本纪》中提到:“(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这表明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地貌状况的观测和分析。而随着社会发展、民智开化,历朝历代更是注重对水文的监测和汛情的预警。
(一)古代的水文站
就现代意义看来,水文站是观测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层水文机构。通过收集实测资料、探索基本水文规律,为水文预报、水资源评测等提供依据,而古人们显然不具备这种技术基础。古人在崇拜自然的同时,更善于因势利导,利用得天独厚地理优势,配以精妙构思,设计出了不少朴素而实用的水文监测系统——古代的水文站。
白鹤梁
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就是我国古水文站的一处罕见遗迹。其名称由来已不可考,但北魏郦道元曾在《水经注》记述:“白鹤梁,尔朱真人修炼于此,后乘鹤仙去”,人们总是喜欢对一些难以深究的的事物附以神话色彩。
白鹤梁题刻
不过,白鹤梁作为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其实际高度仅比长江的枯水水位高出2~3米,确实为古人记录长江枯水位提供了方便。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长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可见,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至今,白鹤粱石鱼题刻已经记载了自公元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共镌刻163则古代石刻题记,价值极高。
都江堰的“三石人”
李冰三石人之一
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1年)成都平原水患成灾,蜀国郡守李冰动员百姓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患终被平息。后来,李冰派人在岷江岩壁雕刻了三个巨大的石人立于水中观测水位。
这三个石人可不是随随便便竖在江里的。晋代崇州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称,“冰能知天文地理,……于玉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脚,盛不没肩”。所谓“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即水位不能低于石人的足部,低了,不够用;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高了,就会从飞沙堰溢洪。只有当水位在石人的足与肩之间,引水量正好满足要求。
2015年4月24日,都江堰内江河道发现一尊长2.1米的汉代石像,或为李冰三石人之一。郝飞 摄
自东汉以后,石人之制被沿袭了下来,都江堰以外的地方也在借鉴、仿效。嘉庆《华阳县志》记载:“九里堤:治东三里洗瓦堰侧。”旧《通志》:“堤长三百余丈,置石人、石牛各九,前人以之镇水患者。”明代王士性《入蜀记》:“成都故多水患,是处为石犀镇之。城东,有十犀九牧立于江边,盖指此也。”可见,李冰在水利方面的作为不仅使得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也是为后人种下了福荫。
到了宋朝,便改为刻石十画,两画相距一尺的水则。北宋时江河湖泊已普遍设立水则。主要河道上已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
(二)古代的汛情预警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报汛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就有洹水(今河南安阳河)发生洪水等的卜辞,其中卜辞中有 “来自西(或东、北、南)” 的记载,据考古学家考证,“来自西(或东、北、南)”指的是传递情报信息的人,这些信息中就包括敌人入侵的消息或洪水暴涨的信息而报汛的形式也有多样。
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
黄河从上游潼关向下游传送水情的塘马报汛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当上游地区水位暴涨时,封疆大吏就会将汛情用黄绢遣人急送下游,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使水位观测直接为防洪服务。这种仿照“飞报边情”的办法,创立了从上游向下游传递洪水情报的制度,明万恭《治水筌蹄》中是这样记述这种报汛方法的:“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当时有的“塘马”可以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甚至朝廷都规定,传水报的马在危急时踩死人可以不用偿命。对此,人们家喻户晓,一见背黄包、插红旗跨马疾驰者,大都会自觉避让。
兰州独特的报汛水警——“羊报”
所谓“羊报”,就是缚着羊皮袋泅水报汛情的水卒。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不饥丸”(压缩饼干)和“水签”(警汛),缚上浸过油的羊皮袋,顺流而下直达中原一带黄河水面,并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黄河上的艄公》,老艄公撑的就是羊皮筏子,可能就是由“羊报”衍变而来的吧。
元代的报警驿站——“狗站”
元代时,朝廷在路况较差的东北地区设有狗站。元代官方很重视发挥狗的作用,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当时,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立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水警。
古代人民用智慧与勤劳一次次地跟洪水抗争,虽然远不及当下的科技发达,人力、物力丰裕,但在天灾面前展现出的强大创造力和勇毅精神,始终值得我们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