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结构“混搭”的静南村 钮菊香:让大家服气,让大家满意

2016-08-15信息快讯网

 

钮菊香(右)在老年活动室和老人们聊天。傅国林摄

崇明近年来的发展,让崇明人触摸到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岛上的年轻人说:“这些年,感觉家乡变化明显,南门城区变得越来越热闹。”

崇明国际生态岛的定位,导致它的面貌不会被重工业改变,而是将发展成为生态型都市。实现这一进程,注定要把握好节奏,急不得。而在这样的城市化进程中,崇明需要怎样的基层社区工作者?

崇明区港西镇静南村党支部书记钮菊香是一个范例。静南村与南门城区相接,是上海市宅基地置换试点村。这里既有从田头搬进楼房的居民,也有从市区搬来、购买了商品房的市民,还有仍守在土地上的村民,是典型的混搭地区———钮菊香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服气,让所有人都满意。

尊重传统习俗的本地干部

明南佳苑是静南村宅基地置换的安置小区,共有居民2000余户。即便是在南门城区,这样大规模的小区也并不多见。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离土农民。在这里,农村传统习俗仍在延续,家族遗留下的人情和恩怨,成为一些居民间矛盾的根源。因此,静南村需要一个深刻了解农村传统的基层干部。

钮菊香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她是港西镇本地的干部。此前,她担任北双村党总支书记,与村主任李小英一起,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的村情,开全市之先河,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站。2014年来到静南村后,她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党员、村民代表,迅速了解村情。

这有助于她赢得原住村民的信任。今年4月,明南佳苑出了这么件事儿:一户潘姓人家的老爷子过世了;潘家有两个儿子,哥哥和老爷子同住,弟弟长期分居在外,与哥哥一家并不亲密;小儿子找到了钮菊香———在崇明的农村,认祖归宗被看做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他想回家参与父亲的后事,又怕哥哥不待见他。

钮菊香揽下了这件事。她请一位辈分较高的干部做中间人,去哥哥家里探望,顺便带上小儿子。宾主落座,寒暄过后,出人意料的是哥哥主动提起,若弟弟能来送老父亲,就圆满了。中间人立即唤出了小儿子。当下,兄弟言归于好,两家都表示非常满意。钮菊香说:“那天,兄弟俩争着拉我们的干部到自己家吃晚饭。”

“上楼”以后的农民还保留着农村生活的习惯,在楼道公共部位堆积杂物,在公共绿地掘土种菜。由于钮菊香颇得人望,在她带领的团队努力之下,这些现象逐渐得到根除,明南佳苑成了一个整洁漂亮的居住小区。

居民自治她也玩得“转”

沈明昌怕热,汗衫袖子卷过肩膀,一副墨镜挂在胸前。退休前,他是浦东一家公司的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儿子陪他到崇明消闲游玩,他爱上了崇明清净的生活环境,决定在此买房作为养老的住处。沈明昌说:“我走过了很多小区,最后选择明南佳苑———一看这里的环境这么整洁,就知道小区管理得非常好。”

给沈明昌美好的第一印象的,还有这里的当家人钮菊香。老沈住进小区没多久,就遇上钮菊香上门走访。她热情爽快的个性,换来了老沈的交心。不久,他应钮菊香的邀请,参加了“明南一家亲”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上了小区的义务治安巡逻队长。此外,他还参加了小区的乒乓球俱乐部和广场舞队。

在明南佳苑,像沈明昌这样的商品房住户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2015年上半年起,钮菊香带领干部开展了对居民的大走访,摸清了商品房的入住信息。有些单元楼,整幢楼房里只有一户是商品房住户。她意识到,尽快让这些住户与原住村民融合,形成居民自治的一股合力,是一件紧要的事情。

钮菊香不是一个只有乡土传统视野的干部。年轻的时候,她在崇明国棉纺织厂工作时,就曾离开家乡,到上海市区拜师傅学习手帕等纺织品的先进工艺。来到静南村后,她果断决定,虽然明南佳苑是一个没有居委会的小区,但小区管理必须参照城镇地区的现代管理方式,成立“明南一家亲”居民自治组织。

针对小区居民急需的公共服务,在钮菊香的努力下,小区灯光篮球场的建设问题解决了,打球的人多了,“明南一家亲”的团队活动人气也高了。据统计,她主持的“明南一家亲”共吸引退休老党员、机关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律师等共计200多位居民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小区的安全与整洁,被每一位居民视作自己的责任。

留守村民家安上了有线电视

从地图看,明南佳苑夹在陈海公路和南门城区之间。陈海公路是崇明岛最重要的交通干道,繁忙的交通流使得这一地区迅速融入南门城市圈。然而,静南村在陈海公路以北还有大片的土地。在上一轮的宅基地置换中,尚有几十户村民没有流转土地,仍然居住在田间地头。

守在土地上的人家逐渐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城乡差异,陈海公路以北的村民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完善,信访层出不穷,管理难度很大。这些村民住得都很分散,钮菊香一家一家上门走访,给村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有困难,找钮书记。”她深知,越是村里“后进”的人群,越是不能抛弃放任。即使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村民是自愿选择留在土地上的,但只要能帮他们多争取一份利益,钮菊香就愿意为他们奔走。

前些年,有村民打钮菊香的电话反映,置换宅基地的居民换装了东方有线电视,可是留在村里的村民只能看到几个电视频道,到了后来,连上海本地的娱乐节目也看不了。“钮书记,其他的看不了也就算了,我们就是想看老娘舅柏万青的节目。”村民们表示。

钮菊香把村民的话记在心里,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几十户留守村民家里安上了有线电视。

报记者 沈竹士

©2014-2024 dbsqp.com